是什么扼住了语文教学的咽喉
2009-06-15丁佐祥
丁佐祥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此起彼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效性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对此,笔者拟从实践层面谈谈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以供参考。
现状一:学科素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纵观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变革,人的改革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人的思想、观念的改革,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最终都要落脚于语文教师的实践。一个优秀的教师不管教什么课文,走进课堂,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富矿的过程;而一个平庸的语文教师,给他一篇再美的课文,走进课堂,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屠夫,在学生面前把一篇完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教学状态下,所得就有限了。可以说,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决定语文有效性的第一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视角透视文本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处理?这需要教师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抓住学科的本质特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这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可在现实中,部分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却让人大跌眼镜。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很多老师选择该课作为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内容。授课时,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落脚在“父爱”层面,大多数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父爱”。然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只落实到“父爱”的层面是不够的,比较片面。作者本人希望唤起美国人对生活的信念,告诉世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放弃就能创造奇迹。教师把握课文的时候没有结合时代背景,所以在提炼文本价值观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再来反思这篇课文,确实感受到课文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踏上语文平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每一节语文课的课时效益。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是提高小学语文实效性的重中之重。
对策: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当务之急,听、说、读、写是有效途径,听、读能拓宽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说、写能锻炼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要彻底改变“三年师范学习,终身站稳讲台”的状况,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激励措施,引领广大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把终身学习的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提高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根本,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现状二:教学指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和教学目标不明、不简、不适有很大的关系。就整体的语文教学而言,目标是多元的,应当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很多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三维目标,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有的教师过度拔高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存在缺位现象,这样的教学行为如果成为常态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实值得追问。“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之处,学生学习某个语文知识或训练某项语文能力时,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学会其中的方法,方可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离开了语文本体,谈思想性、情感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确定合适、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对策:语文教学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根据学情,立足实际,确立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明了每一节课该做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要引导教师阅读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实实在在的确定教学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讨论中提高认识,提高备课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现状三: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走进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综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感觉:一是“闹”,二是“忙”。课堂气氛追求喧闹、热闹,现在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好像只有激情燃烧、高潮迭起的课才是好课,导致一些课堂“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课堂,师生的注意点在互相配合、哗众取宠上,何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不要奢谈什么精神之旅了。第二个感觉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很“忙”,教师“忙”,学生“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声光电、补充资料,面面俱到,托腮凝视、静思默想的场面很少看到。教师、学生都在忙着“赶场子”,第一部分学好了,品读第二部分,这个情节讨论过了,分析下一个情节,其实,表面上看什么都做到了,其实,对学生而言却什么都没有留下,如蜻蜒点水,水面荡起点点涟漪,内心还是波澜不惊。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不正确的课堂观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
阅读教学是从陌生阅读转向立体阅读,最终走向智慧阅读的渐进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观照文本,借助个性化的理解方式,在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讨论中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当始终处于勃发状态。教师要学会引领,要宽容学生的“冷场”,耐心地等待,等待的过程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理念。
对策: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专家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⑴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⑵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⑶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⑷有效教学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⑸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⑹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的主阵地在课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想解放、观念碰撞、思维发展、智慧提升、生命拔节的舞台。笔者比较赞同“简单语文”的观点,即简化头绪,目标单纯,简简单单上好语文课。一堂语文课,不贪多求全,把读、写作为主要任务,走实每一步,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同行们关注的热点,语文界正在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敏感而又现实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和积极的实践。在反思中总结,在实践中提升,笔者相信,语文教学的春天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