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本细读提高教学质量
2009-06-15丁金霞高凤宝
丁金霞 高凤宝
文本细读,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在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当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的文本细读。要上好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本细读是基础。
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位置常常“空缺”或“半空缺”,无效信息的搜集侵蚀着文本解读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侵蚀着学生发挥想像的空缺,因而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七嘴八舌”背后,我们也觉察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因此要上好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实行文本细读。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探讨:
多读,是文本细读的前提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须反复读,只读一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朱憙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之后理自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书读熟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读,读明白了,才能文意兼得。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思考,直到读到豁然贯通,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
朗读,通过朗读进行文本细读
朗读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朗读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朗读,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而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徐疾停连,准确性、逻辑性、层次感、对比感等,更要通过朗读反复揣摩。教师应情化自己,进入情境,再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方能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文本细读教学中的比较较阅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词语选用的对比,句式结构的对比,表达方式的对比等,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加深对话语意义的理解。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强调鉴赏性比较阅读,就是主张让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并且在仔细研读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感悟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比较阅读中常伴随一些令人新奇的发现。例如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读,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这样,学生就读出了兴趣,了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这样可以增长不少的知识。这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注细节,在细读中倾心与文本对话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
以写促读,体验文本细读的魅力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表层,缺乏深层的细致理解与感悟;写作空洞枯燥,缺乏阳刚大气或婉约细腻。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路子,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给学生增设了每周一次的阅读指导课,时间安排在周四,就是想与周五的作文课构成一个完美的读写教学体系。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到写作文,大家似乎都有好多话语要说,习作一改往日的满纸空话套话,写得都有血有肉的。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所以,我觉得,要使学生真正进行文本细读,首些教师应细读先行,教师应在课前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再在课堂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
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有时,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另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需要或者适合细读的,有的不妨略读,有的不妨浏览,有的甚至不妨扫视。另外,要让学生走入文本,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也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应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内在细读。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悟来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这样才能走向阅读的高处;也只有如此细细地品味,才能让我们默默地与作者贴近,与经典贴近,与高尚贴近;只有通过细细地品读,才能提高学生的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