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2009-06-15白树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白树山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用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要想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就得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下功夫。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导语激起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始,因此,导语的设计不容忽视。导语的关键是“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导者,多方设置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自求得之”便是对形成自学能力的追求。导语的设计讲求艺术性,即:导语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我认为,不同的课文又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或热烈,或悲壮,或宁谧,或激越,或轻松,或凝重,正如一部音乐的序曲,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曲的音调。同样,一堂课的导语,一开始就要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同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如讲授《桂林山水》时我就创造性运用创设情景的方法。为了让学生领略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使学生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我在导入中及时打出一幅桂林山水的幻灯片,在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的同时,带领学生轻松地哼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随着老师的手指的缓缓的移动,应着悠扬恬静的乐曲,师生双方好像同乘一叶扁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

也美的画意之中,如梦似醉。情境使学生真正领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意境,感情受到熏陶。

二、创新激趣

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不爱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不新鲜。尤其到了高年级,每篇文章都很详细的串讲,反复炒冷饭,学生趣味索然。再加上教学方法程序化,更使学生厌学。因此,教学内容应求新。当学生对教师讲的新课感到过于陌生而不能接受时,可以带着他们—起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从而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种既相识又陌生的新鲜感,有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觉得旧问题又有了新趣味。如每当学完新课后,教师总要布置作业,复习当天教学的内容,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变换出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探究,以形成他们对知识内容、内部结构的兴趣.维持强烈的求知欲。

三、设疑激趣

设疑就是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手段。问题情境设计得好,就能高度吸引学生激发求知探秘的愿望。

学习兴趣来自对知识的需求,要引导学生的需求感,除教学内容新颖以外,还要在教学中善于设疑问难,使学生在不断释疑,排难中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如《捞铁牛》一课,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读题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捞”是关键词,于是就“捞”字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是

怎样捞铁牛?……”这样,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交流讨论,激发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媒体激趣

小学生对理性知识不易理解,需要教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形象,化繁杂为简洁,化枯燥为新鲜,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之接受媒体的控制与向导,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好的配乐朗诵,用录像机展示课文中的内在涵义,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有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如学习《草原》、《桂林山水》等这类课文时,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录像,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教学效果极佳。

五、活动激趣

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给予机会,他们就能投入到所学的课堂中去。如《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到课外,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两堆沙子,分别表示居庸关和八达岭,然后让学生“开凿隧道”,再在斜坡上设计“人”字形线路。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突破难点,解决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