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6-15龙帮文
龙帮文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日益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朗读在语文教学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 审美感 想象 语感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宋代大学学家苏东坡有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对课文语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程度越深,朗读起来就会琉璃自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反之则吞吞吐吐,让人听起来不知所如。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通过有感情色彩的朗读可以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
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深。
二、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像,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朗读过程中,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必须通过我们反复的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展开他们的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启发学生想象,然后朗读,又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想象,在朗读中,可以通过声音的描绘,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色彩来,如: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儿都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腿”。读出富有春天景物的质感来,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气息来,如:“风里带来些新香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又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
四、通过朗读背诵,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中最能形成而又宝贵、最能使人终身受益的因素,语感的形成是自发的、是在长期的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有人读《白杨》,仅理解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由此联想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坚强性格的人们;有人学《繁星》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图,有人却能融情于景,透过语言文字读出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可见,语感能力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只有对语言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才能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总之,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颜迈 王又新《语文教学与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