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积累
2009-06-15张志堂
张志堂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就无法进行作文写作。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少,视野狭窄,一提作文,孩子们就会皱眉头,翘嘴巴,显得无话可说。老师则认为农村孩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的见识比城里孩子见识相差较远,上作文课总觉得没什么新意。其实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作业,它是学生综合利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的集中反映。针对学生作文时无物可写这种情况,我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就看老师如何去引导。我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生活演奏的乐章;用自己的手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以此来点燃孩子们喜欢作文的奇异火光。具体做法是:
一、多看
就是把自己所看到的写下来。写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之中,为作文打下坚定的基础。
观察什么呢?首先观察大自然和一些具体事物。从美学原理讲,这些内容正涉及以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范畴,这样,孩子在学习作文时也会感受到美,情操也会随之而得到陶冶。
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彩霞,灿烂的星光,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村庄,奔流不息的江河,绿茵茵的田野,都会使孩子们如同置身于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感到如痴如醉,为进行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观察大自然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四季在变化,其景色也在随之变化,如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潇潇、冬雪皑皑,同一种景物,在不同季节亦不相同,所以要让孩子们留心观察。
在观察美好的大自然的同时,我还让学生观察实物。树呀、花呀,看形状,闻气味;猫呀、狗呀,看外形,瞧动作。通过实物的观察,孩子们写起作文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其次,观察我们可爱的校园。让学生留神观察学校如何组织升旗,旗手是谁,如何升,师生在干什么,表情怎样;观察班级教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学生如何听课,谁最认真;学校组织了哪些课外活动,有哪些班级,学生如何开展活动,结果如何等,把这些情况写下来,会有极大的好处。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让学生看一下今日的家乡和以前的有何变化,过年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谁家由贫变富,谁家打破封迷信,哪些人响应国家“晚婚晚育”的政策,把这些记下来,学生会感到充实。
二、多听
就是引导学生把听到的事记下来。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孩子们经历的事毕竟还不多,许多事是听别人说的。如何听别人讲的事,我指导学生分类记:
1.把社会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事记下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无数的好人好事,如破除封建迷信,男到女家落户,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事。
2.把历史上有教育意义的事记下来。听长辈讲古代英雄人物行为和近代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英雄,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以及抗日战争中的种种英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
3.把科学故事记下来。听广播和别人介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强大。
三、多做
即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是写真事,吐真情,而真事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此,我进行多方指导:
1. 帮大人干家务活。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很多家务活都需要他们去做。这时如能让他们记住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写这类作文就不愁了。如缝书包、喂猪、炒菜等,既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辛苦性和趣味性,又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
2. 承包小菜园。让学生承包学校的苗圃,让他们自己亲手栽种、除草、浇水、施肥等,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总结,适时进行比赛,在劳动中观察各种植物。
3. 搞好小制作。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做个小科学的爱好者,定期让学生自己动手搞小制作,并集中起来进行评比,并给予合适的鼓励。
四、多想
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做所听到事的感受写下来。这里的“想”就是学生的具体而又真实的感受。当看到炊烟从村庄袅袅升起时,会感到家乡的可爱;看到春雨蒙蒙,秋雨潇潇时,会感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听到某位好人生病时,会为他感到惋惜;听到“孟母三迁”时,会感到母爱的深沉。还有那自己做的事,更是记忆犹新。所以只要留心去观察,一定会打开孩子们心灵的小窗,让他们感到无比充实。
总之,学生只要通过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就越多,写起作文就会感到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