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手段——慎用

2009-06-15刘志强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愚公一节课录音

刘志强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语文教学的手段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现代。多媒体受到大家的青睐,学生表演也很受宠爱等等,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课堂多样化,目的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殊不知,这些手段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还会冲淡语文教学。下面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以求共勉。

一、多媒体教学——认人欢喜让人忧

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它的优势:直观、形象、课堂容量大,还可以加上录音、视频,很完美的一节课;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们在同样的45分钟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来,新鲜感已过,性质就有些变化,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有些老师该上课了就去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大致浏览一下内容,课也不用备,就直接去上课,一节课学生连课本也不用打开,有看的、有听的,一节课热热闹闹,老师轻松、学生喜欢。只是水过地皮干,学生们什么都没有学会:答案是现成的,读一遍就过去了,程度好的学生还知道记一笔,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看热闹。更甚者,有个老师在讲《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全部集中在一个课件上,一节课就像放电影一样过了一遍,结果是连听课老师记听课记录都跟不上,试想学生会记住些什么,后来一问才知道这课以前都讲过,只不过为了应付学校的公开课才有了这么一出,真是劳命伤财、浪费时间;还有就是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前要试一遍,然后再讲就像是热剩饭。总之,多媒体教学自有它的优势,但老师一定要慎用,真正体现它的优势,而不只是走走过场。更不能让多媒体代替文本,一节课书都可以不翻开,字可以一个都不写,文章一遍也不读,这样的多媒体课我认为还是少上为好。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还会养成老师和学生的惰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知识也不一定掌握。我想,影响的不仅仅是成绩,深究起来,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二、学生表演——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个短剧,拿到公开课上去演。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的也会冲淡课堂教学,扰乱课堂结构,有些对学生的身心也会造成影响。有位专家列举过一个他亲自参加过的一节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国家级优质课,当时让学生上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一幕,老师是一个劲的启发“鲁提辖”,一定要“痛打”“镇关西”,好在那个“鲁提辖”是启而不发,而那个“镇关西”也不害怕,拳头还没打在身上就倒地装死,表演到此结束,草草了事。而老师设计这个表演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先不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了,就起表演本身来说,就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端。打得轻的话不逼真,打得逼真的话可能要出人命,试想如果“鲁提辖”的怒气被激发出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还有个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让学生表演,正值大冬天,为了爆场,那个演皇帝的学生最后真的是脱得只剩下了内裤,非常搞笑。结果这个学生感冒了,打了一个星期的吊针才好。这不更值得我们深思吗?还有个老师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国家级优质课,正当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时,有个人突然闯入课堂,身穿大衣,戴着帽子,墨镜,口罩,还来一段英语,把学生评委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他请了一个人表演“装在套子里的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不但没有活跃气氛,而且把人吓的一身冷汗,紧张兮兮的。诸如这些表演,应该给与怎样的评价,可能褒贬不一,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说大烟可以止痛就否定它对人体的伤害。

学生表演,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听录音——时间太长了

语文课上听录音要说是最平常的事了,有利于同学们把握文章的感性基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句子的停顿、重音、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有些文章太长了,听一篇录音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这样这节课的重心就有些偏离了。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最后一课》老师一导入,就让学生听录音,一听听了整整18分钟,一节课就过了一半,然后讲作者时代背景、生字词,刚要划分层次就下课了。整堂课显得松驰、空洞、死气沉沉,并且这个老师纯粹是让学生在听录音,没提出任何的要求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像这样的课真需要听录音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自习课或课前几分钟提前先听,或者听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既起到一定得师范作用,也不会影响课堂结构。这样整节课就不会显得不协调;再者听录音可以提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之,听录音,利用恰当了是好事,如果滥用就不如不用。

四、语文教师做实验——你太累了

有些语文老师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设计在课堂上做实验这一环节。先不论是非,举个例子来说,有个老师在讲《死海不死》这一个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老师拿了一些盐、一个烧杯、一个鸡蛋。当着学生的面把盐溶解在烧杯的水里,然后把鸡蛋放进去,鸡蛋就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其实这就是物理课里面讲的浮力,初三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一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的,各科之间融会贯通,你借来用一下不就行了吗?何必再费那么大劲去做实验呢?省下的时间你可以更深入的品析语言,学习其它的内容,语文课毕竟不是物理课、化学课,别的老师讲过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五、课堂辩论——结局难料

辩论要说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有时候面对不同德学生,特别是外出授课或上优质课,不是自己的学生,辩论的结果就很难预料,辩得老师措手不及,把整节课的程序都打乱了。例如:有个老师在课《愚公移山》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正方,愚公不愚。反方,愚公太愚。结果正方辩不过反方,正方的理由是愚公有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人定胜天的雄心。反方的理由就比较充分,愚公太愚是因为愚公不但要自己一辈子移山,还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把子孙也搭上,放着山外的优越的条件不去住,非要移什么山,搬家比移山更容易,省下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干更大的事业,结果是愚公太死板。老师也觉得反方有理,结果本课的主旨“愚公精神”算是没办法收场。

还有个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一个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有人喜欢小孩,有人喜欢骗子,有人建议要辩论,这就引发了一场辩论。喜欢小孩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小孩说真话比较诚实。而喜欢骗子的理由有一大堆。理由一骗子只骗权贵不骗百姓是义骗,理由二骗子敢骗皇帝是勇骗,理由三骗子能骗成功是智骗。辩论的结果是喜欢骗子的28个学生,喜欢小孩的12个学生,这样的结果也是老师始料不及的。辛辛苦苦准备一节课,结果被学生的辩论牵着鼻子走,结局是喜欢骗子的同学胜利,荒唐可笑。老师要有能力驾驭课堂,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指导学生看清人性的本质,而不是为了民主,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着学生去辩论,结果弄得一团糟。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每个语文老师都是煞费苦心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定慎用,让它真正起到该起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使自己的语文课上的“四不像”。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手段,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教学的要领。不管怎样课改、不管教学手段怎样先进多样,始终都不能抛开“读”而去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猜你喜欢

愚公一节课录音
现代愚公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谁更应当“愚公”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