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学法指导“三法”
2009-06-15刘亚霞
刘亚霞
中学政治课要体现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尤其要注重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开放性“三性”的学习,从而提高政治新课程的学习效果。下面谈谈我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
一法是指导学生能动性学习法
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首先,教师要教之有方,导之以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上来。引导学生多思、深思、会思,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会提炼精华,浓缩课本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乐学、善学、自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采用科学渗透、兴趣引入等方法,激活思维,点拔用脑,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教学过程由传教知识、记忆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清晰了,对课程能动地理解,对内容归纳分类,在自学中发现新的知识,设置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运用新知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往往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最容易掌握和最牢固记忆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感知问题,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找出排难解疑的办法,获取知识的最佳效果。教师的讲解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是有所侧重,抓住课本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详细讲;对难点、疑点问题重点讲;对书本中的重点、时政热点有针对性讲。真正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融汇贯通。
二法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法
创造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感悟能力,捕捉新知识和信息的反应能力,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新课程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课本,“有什么教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向往、投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孕育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风格。教师主导作用重在于启发诱导,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设疑,巧于置疑,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还要深入研究新课程,在吃透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和设计,使其价值最大化、最优化。要选准并挖掘新课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创新构思,选取最有价值的感动情点、兴奋点,让学生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形成课堂上有疑必问,多思善问,大胆提问的思维习惯,发现和获取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观点。鼓励学生敢于横向思维,敢于否定常规,对习以为常的问题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敢于标新立异。通过对问题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挖掘出隐含其中的深义,使学生主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创新能力,拓展创新思维,激励创新精神。
三法是指导学生开放性学习法
目前中考发展的趋势,要求政治课必须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一是打破学科的封闭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政历综合、时政综合、寻找知识问题互助渗透、触合和交叉的途径,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新的题型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和复习中打破学科界线,尽量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平时不妨多读些与其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把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发展脉络,有足够的素材来活跃和补充教学内容,要找准两个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会从政治角度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物别是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与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相关部分,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用政治的标准评价历史,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政治事件。二是打破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向社会开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决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近年来,时政热点和课程知识相结合是高中考的突出特点,政治课要把握好时政热点与课程重点、难点的结合点,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加强课堂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进步、关心社会发展,从而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生活实际中。实现教学方向向“开放式教学”转变,既要讲书本上的知识,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讲过去,又要讲现在和将来,既要讲中国,又要讲世界。授课时要不失时机地联系学生身边的小事,联系社会上正在发展的大事,联系学生熟悉的历史旧事,抓住热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随时给学生以启迪,真正体现政治课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
以上“三法”就是我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后感,不一定完全正确,愿意听取专家和学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