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生涯规划设计,培塑学生从业自信心
2009-06-15金玉芳
金玉芳
摘要:受社会现状、教育体制、国民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中等职业教育得不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受此影响,中职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中职德育课程须与时俱进,抓住学生心理转型、角色转型的关键期,抓住中职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围绕培塑学生的从业自信心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职业与学业,客观自我评价,重树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塑造自我,以科学的规划发展自我,以成熟的认知适应社会。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 从业自信心 职业生涯规划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自信心普遍缺失与德育课程体系相对滞后的矛盾不容回避
1、教育对象心理缺失
中职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作为“非主流群体”,相对同年龄的学生群体,他们身上形成了三大症结:
(1)年龄尚幼,他们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面临人生一大转折,提前承担了从业的预期,缺乏充足的磨练和准备。
(2)心理普遍不健全,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为“弱势群体”,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差,按照目前通行的考试成绩标准来评价,是“失败者”。
(3)自觉前途渺茫,由于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大部分人对进入职校无可奈何,觉得前途无望,心灰意懒,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求得自我满足,虚度时光,无法直面回归现实后的空虚和失落,当然更谈不上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
而在这三大症结中,最本质的问题当属自信心的普遍缺失。据浙江省对759名职校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职校学生中自信程度高和较高的仅占27.54%,自信程度一般的为40.71%,自信程度较低的占23.06%,自信心很低的占8.7%。[1]由此看出,只有约1/4的职校生具有较正常的自信心理,而1/3的职校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从心理学上讲,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表面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本质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2.中职德育教材体系设计缺失
与中职学生实际脱节现象堪忧。目前三年制中职德育教材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材体系,由《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组成,教材的内容都是中学生应该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对中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但相对中职学生而言,却存在明显的错位和不足。
一是系统性、理论性强,形象性、针对性不足。
二是课程周期长、内容多,缺乏灵活性、适用性。
三是边缘化现象严重,普遍不被重视,课时缩减。
3.中职德育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存在缺失
二、中职学生自信心普遍缺失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大多数人受社会传统观念束缚,认为一个人最好的成才之路是上重点高中、进大学、将来当个白领,既体面又多金。而读中职出来当个技术工人,没有底气。
2、家庭原因 由于在社会大环境下,对职校生还存有偏见,家长们也觉得孩子读职校说出去自己丢面子。“准职校生们”由于考试失利,本身自信心就受到了很大打击,再加上社会上的那些“莫须有”的评价,所以,职校生在入校时,身心并不轻松。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没有丝毫的热情和信心,更别说对2、3年职校生活有长远整体规划了。
3、个人原因 许多职校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对许多事不敢尝试,缩手缩脚。他们常说,我不行,我太苯了,我学不会的,我做不好的,这件事我不行,反正我比不上别人。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自暴自弃。没有自信心,便丧失了上进心,甘于落后,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步。
基于以上原因,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生涯发展,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
国家十一五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进程。那么,如何重塑职校生自信心呢?我认为可以由职业生涯设计入手。
三、从职业生涯设计入手,重塑职校生自信心
中职生与成年人的生涯规划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殊性,就是他们尚未具备职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基础和能力,尤其需要一条明晰的职业设计路径,来实现其价值矫正、信心重塑。
1.职业生涯设计是中职学生找回自信的新起点。中职学生对未来普遍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学习没有方向,生活失去兴趣。笔者去年通过对两个班级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感觉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能力不够,未来渺茫”,62%的学生认为“到时候再说,未来职业没想过”,仅有11%的学生认为“我应该有能力设计好自己的未来”。可见,职校生自信心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与未来迷茫,无所适从。
中职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德育?这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德育不能脱离中职教育的本质——职前教育。而就中职学生的实际而言,他们与社会职业需求实际之间,不光是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的差距,更存在着心理准备、人生定位、价值观念等多重差距。基于这个理念,德育课程改革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认识自我,恰当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实现德育目标,其意义非常重大。
因此,激活自信心,是中职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践的起点。学生缺乏自信心,规划设计就没有动力,流于形式而白费;而激活自信心的载体,同样也不能离开着眼于就业的职业生涯设计。因此,职业生涯与自信心的结合,是灵魂和躯壳的结合,两者水乳交融、相依相存。
2.认识自我,恰当定位,让学生重拾自信心。中职德育目标应是如何在短期内将年龄稚嫩、心理尚不健全、缺乏社会经验、从业技能的学生,培养为相对成熟的、心理健康的准技能型劳动者。
德育课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学生重新拾起信心,才能产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驱动力,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体验阶段成功,调动参与热情。德育课程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长处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优势出发寻找自信支点,这个优势不是横向地和他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在所有自身条件的各项指标中,自认为最优秀的且能应用到专业学习上的素质,就尽量在专业领域恰当地展现出来,力争得到他人的认可。
同时,要通过德育课程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了解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需要“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人才;了解社会需要博士、硕士、学士,也需要大专、中专、职校生等技术人员;要让学生明白,博士也有短处,中专也有长处,不同学历的人,都可成才;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3.理性规划,激发兴趣,轻松步入职场。要让学生设计将来想干什么。引导学生理性定位,自我设计,确立“成为一个受尊重、受欢迎的技能劳动者”的总体目标,辅导帮助学生结合个性特点、兴趣需求,完善规划出个性职业目标,非常重要。而如何让职校生树立信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对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中职德育课仅开展生涯规划设计又太过简单,缺乏深度与内涵,且高中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国家经济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知识必须了解。因此,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成为必然,用必要知识来丰富生涯规划,显得充实且具吸引力。
基于上述因素,笔者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对德育课程进行颠覆性革命,打破教材体系限制,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组合,以市场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把德育课程与学生目标设计、行为引导、职业心理、价值判断等培塑结合。既让学生树立目标,引导帮助学生全方位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又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符合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为梦想、目标付诸行动。
当然,职业生涯的设计没有固定模式,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即可。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开展设计,才是关键。
五、生涯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成效
与课程改革相匹配,我们在教学模式上也大胆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把学科分项细化,每项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可以一节课、几节课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制作PPT,总结发言等方式完成任务,教师着重引导、组织,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一年的课改实践,学生的自信心大为提升,特别是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不被看好的学生,效果尤其明显。上德育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通过成果汇报和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提高;自评、小组互评、老师打分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更让他们尝到了久违的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五年、十年的努力,他们的明天将更美好。
注释:[1]庚强斌.帮学生找回自信[J].当代教育科学,2007,(Z2):120
参考文献:
(1)张元主编《职业生涯设计—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M]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景舫主编:《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M]200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