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新传
2009-06-15陈绚兮
陈绚兮
标签二移植
人物:胡鹏飞
年龄:27岁
门类:凤翔泥塑世家
标签解读:用凤翔泥塑手艺做兔儿爷,“移植”的不仅是工艺,更是对民俗文化的融合与提升。
在北京,许多传统节日喜庆场合总会摆出兔儿爷山。在这些兔儿爷山里,很多都出自胡鹏飞的手工工坊,不仅如此,他还刷新了传统,让老北就儿爷第一次有了国家管理部门的“正式户口”。
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闹大瘟疫,问医吃药都不管用。月宫的嫦娥派玉兔下凡消除了瘟疫。玉兔不要酬谢,只借衣服,以便不断变换男女身形更多地治病救人。人们为了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用泥塑造了各种玉兔的形象。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家家都要供奉它,还亲切地称做“兔儿爷”、“兔奶奶”。陕西走来的“兔儿爷王”
来到位于北京半壁店的“吉兔坊”,仿佛走进了一个泥塑的世界。工坊的桌上、地上甚至窗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大的一二尺,小的三五寸,除了兔儿爷还有老虎、猪、牛等泥塑。有的还是露着泥土原色的素胚,有的刚刚开始描花。几个手工艺人坐在桌边,正专注地为泥人们修饰打磨、上漆上色。
胡鹏飞熟练地拿起一个兔儿爷的泥胚开始打磨边角,尽管还透着原始的泥土气息,但这个身着武将服装骑着老虎的兔儿爷已然有着清晰的轮廓,连衣服上的皱褶细节也都不马虎。民间手工艺的朴素与精致在这个原始的泥坯上和谐地统一,显示着手艺人的独到匠心。在北京民间,做兔儿爷的民间艺术家很多,而胡鹏飞却因为做兔儿爷早早地出了名,被人称为“兔儿爷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北京的老民间艺术家。胡鹏飞说:“我也是向各位前辈学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的民间泥塑的。因为北京人认兔儿爷,我就做得多了些。可是,我心里永远也放不下我家乡的凤翔泥塑。”
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泥塑彩绘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村里人代代传承着做耍货的习俗。“耍货”就是现在的泥塑。胡鹏飞就生在这个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山村。从胡鹏飞知道的祖爷爷开始,一家人的生活就跟耍货息息相关。耍货是用模子翻出来的,用泥片压到模子里,分开两瓣模子,就成了空心的耍货坯子。翻模子不算难,给模子做“籽儿”才是创作。胡鹏飞家的几代人,都有能做“籽儿”的。一个好的“籽儿”,会一直流传下去。“我就有爷爷做出的‘籽儿,这么多年,翻过多少模子了,这粘土的‘籽儿,已经看不出是泥的了,比黑陶的还油亮有光泽,可那型线、纹饰依然清晰,成了我继承的珍品。”胡鹏飞说。
从小就看家里人做泥人,从小就玩“板板土”的胡鹏飞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几岁跟着叔叔外出做佛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都跑过。从打杂到登台上架作画,传承了家族的手艺。“民间泥塑的绘画上色可真是锻炼。没有图纸图样,都扭心里。跟着叔叔们做,那真是口传心授啊!”那段时间让胡鹏飞打好了凤翔泥塑的基础。
京城里的闯荡者
19岁那年,胡鹏飞到北京闯天下。从食堂洗碗择菜干到红案白案,虽然解决了生计,但始终怀念家乡的泥塑。于是,他找来胶泥做起了泥人,并大胆地跑到一个手工工艺厂自荐。工艺厂的人一眼就相中了他的作品:“我们还要去陕西找呢!你送上门来了。”从此,胡鹏飞正式干起了老本行。胡鹏飞做的大件凤翔泥塑受到许多顾客喜爱,首都机场订购了胡鹏飞做的40个大件凤翔泥塑,至今依然摆在行李提取处作装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民俗文化重新重视。近年来,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北京的一些景点、饭店、企业等都会摆兔儿爷山,增添喜庆气氛。胡鹏飞是个勤于动脑的人,既然扎根北京,就要融入当地文化。兔儿爷是北京民间的玩意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造型。胡鹏飞收集到许多兔儿爷的资料、图片,越是深入探寻,越是被这充满京韵味道的文化产物所吸引。
胡鹏飞不仅吸纳着北京传统文化,还向更多的民间老艺人学习,他手中的兔儿爷也就生动地做了出来。他不但按照传统习俗做兔儿爷,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艺术元素。比如,在一款兔儿爷的坐骑上贴上邮票大小的一方蓝印花布,令其在装饰上有了材质的突破。在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上,胡鹏飞也一步领先,他注册了“吉兔坊”商标和图案,几百年来北京兔儿爷第一次有了国家管理部门的“正式户口”。
渐渐地,胡鹏飞的兔儿爷做得出了名,逢上节庆日,胡鹏飞都会接到各种邀请,让他去摆兔儿爷山。而每次,这些和眉善目、吉祥喜庆的兔儿爷都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一个几米高的兔儿爷山上的几百个兔儿爷不消两三天都会被人们“请”光。在北京民间,兔儿爷备受尊祟,不能用买,要像神龛一样得“请”。“请”回来的兔儿爷,没几天就成了小孩的玩具,所以,胡鹏飞做的兔儿爷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如今,胡鹏飞在北京、河北、陕西设有三个制作基地,设计制作泥塑的手工艺人有200多。
我是凤翔的孩子
尽管兔儿爷让胡鹏飞有了“兔儿爷王”的美誉,可胡鹏飞念念不忘的却是家乡的风情,他想做的除了兔儿爷,更多的是推广家乡的凤翔泥塑。
在北京做泥塑跟在家乡不同,没有熟悉的“板板土”,胡鹏飞就潜心研究粘土的性子,自己配料;为了用北京的水和颜料做出凤翔的泥塑,他还研究出“独门功夫”,让熟悉凤翔彩绘的人看了也认可。他的作品里,有的不上底色,直接在黄胶泥上绘纹饰,对泥塑作品进行着创新。但所有上底色的泥塑品,他仍然原汁原味地沿用着家乡的老办法,大锅熬料,加骨胶,拿着坯子蘸料。
“凤翔泥塑的勾线是关键,讲究的就是:再长的线也是一口气一笔勾成,线断气不断。”胡鹏飞摩挲着一只泥老虎介绍说。那泥虎有着典型的西北风格,两条相对的鱼形双眉,暴额凸睛,威严无比,身上描绘着民间喜闻乐见的花草、五谷等民俗传统图案,一对夸张的大耳朵旁还粘着红色绒球,平添了些许可爱。胡鹏飞做的一款钟馗泥塑,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钟馗大头壮体,一把桃木剑,舞在头顶,嘴边虬髯飞起,动感十足。陕西的能工巧匠们常常取材民间,做许多实用又有装饰效果的耍货,胡鹏飞说:“我生长在这个环境中,要学习继承的东西太多了。”
现在,胡鹏飞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了,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还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个文化不高的农民的孩子。还得学习。我有计划在美术学科深造。为的是更好传承凤翔泥塑文化。”胡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