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现冠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

2009-06-15贺耀宗

家庭医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性心搏管腔

贺耀宗

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它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的冠脉狭窄率。但由于支架植入后机体的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增生、血管重构和其他复杂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再狭窄。据统计,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在12%~47%。如何及时有效发现再狭窄,是关系到病人安危的大问题。

选择性冠脉造影目前仍然是支架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是准确定量评价冠脉管腔的“金标准”。但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属于有创性检查,病人难以接受。因此,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RCA)、电子束CT(EBCT)、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等无创性检查成为研究的热点。

血管内超声它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管腔内直接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的情况,提供活体冠脉高质量的切面图象,被认为是评价介入疗效新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它可能引起冠脉痉挛或血管壁损伤而再狭窄。同时,由于目前都是“侧视”式,不能观察血管前方的病变,而且有创、耗时、费用高昂,不适用于支架植入后的复查和随访。

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无创检查,最大优势是无创,无放射损伤,不需对比剂,一次检查即可完成心功能、心肌灌注和活性评价,可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主干近段的狭窄。但由于多数支架为不锈钢支架,在成像时会产生磁敏感性伪影及射频屏蔽,因此不能观察支架段血管情况。而且影像质量易受呼吸、心搏影响,扫描时间较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电子束CT扫描速度高,可以定位支架,无创评价冠脉内支架和搭桥血管内支架的开通情况,准确率达90%以上;并可准确定量分析冠脉钙化情况。但设备昂贵,普及困难。

多层螺旋CT目前64排CT已投入临床使用,完成整个心脏扫描仅需5秒钟时间,大大减少了呼吸心搏和患者配合检查的影响,影像质量很高。其无创血管成像技术已有效替代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多层螺旋CT可有效显示冠脉狭窄病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可以准确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中、重度再狭窄和再狭窄的部位,成为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筛查及介入治疗、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创性心搏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尿液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肾病无创性诊断中价值
早期血管老化无创性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无创性定量分析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
引压管腔对动态压力校准的影响分析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1年选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