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

2009-06-15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3期

唐 炜

摘要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也是高校加强与改进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强调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安全、生命情感、生命审美和生命价值等几个层次的教育。实践中,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二是要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三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四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五是要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诉求;内容解析;重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89-03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生命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是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高等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命教育的提出已颇有时日。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美国早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死亡学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美国又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并在西方逐渐成为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并且积极实践。与此同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各种学会、组织也相继出现。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中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的,当数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该中心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个人和社会的防患于未然之道。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并取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没有带来生命教育实践效果的明显提升。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由于大学生对生命力的漠视、对社会和教育的抗争等引发的一系列故意伤害他人、自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折射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二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三是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消极因素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根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但是,尽管大学生生命教育还面临着如此具体而深刻的制约因素,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压力却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转型、价值观念变迁、社会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对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提出了严峻挑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在学业、爱情与就业等重重压力下变得彷徨、无奈,以致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

教育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宗旨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价值诉求。

1.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而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缺憾。

2.社会的发展不断呼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得到了高速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生命本身。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此时此刻,学生特别需要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与释放。但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往往是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对其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以及他们的个性、情感、心灵发展空间与社会制度制约的矛盾,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幻疑与破灭。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竞争、压力与挫折。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是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期间将要形成。但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尽成熟、思考问题不尽全面,加之大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灵困惑和现实问题。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解析

基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从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大学生生长的特殊环境考虑,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应强调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生命认知教育。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对生命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才能去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深的社会内涵,才能从自然的、生理的,以及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才能感受到自然客观上的“我”以及与人们建立了相互关系的社会的“我”的统一,真正地使自己成长与成熟起来。否则,缺少这些层面的认识,其自我认识就是有缺陷的,对个体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就必须引导大学生认知生命。

2.生命态度教育。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

痛苦、失意和挫折,总会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即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从这一意义来看,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态度教育,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

3.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我们往往用很大的精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告诉他们关心自己也是必要的,在关心、帮助他人之前,首先确保自己生命安全是必需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见义勇为,但更重要的是提倡救人的同时应讲究方法。

4.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情感是关涉人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素质,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及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解放,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见,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拓展学生生命空间,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让他们真正体会与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本质,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最终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行为和实践能力。

5.生命审美教育。一个人只有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以超脱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成败得失。这样的人生才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实含义。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生命审美教育,帮助他们追求真、认识善、发现美,“以美启真”、“以美促善”。

6.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教育最高层次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可以说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的蓄积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而且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构路径

当前,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确立生命是教育之本的理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因此,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的经验中,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的。教育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多年来,由于教育深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并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模式”,其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与提升的价值被极大地消解了,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实施生命教育是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即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造;生活是教育主张的源泉、中心与依据,蕴含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既是生命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

二是要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我们应通过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让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使生命教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和人际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大学生享受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促进对生命的热爱。

三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元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从广义上讲,在大学课程中处处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确立教育为人的生命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帮助学生结合生理知识,全面了解生命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通过学习和掌握有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之后,进一步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实现自我认同,学会与人交往;在法制教育课中明确保护生命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各学校也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某些课程中针对性地强化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生命教育,必须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建设平等、民主的课堂,建设伙伴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建设温馨、和谐的班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生命之趣意味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高兴从事有价值的活动。没有生命之趣的体悟和感知,其他任何趣味都无从谈起。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我们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是要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必须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及时地推广出去,让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都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基本理论、有效方法,从而使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责任编辑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