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青年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

2009-06-15张金荣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文明

张金荣

摘要:青年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的命题。是在承认人类历史生活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人类追求理想的势力,不同观念的人们的相互“抵抗”,使人类历史生活成为“为奋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历史生活”,揭示了人类历史生活的本质。这对他日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现念;文明;历史生活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44-03

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当泡尔生说:“国民益进化,则能采其过去之历史,以构成理想。而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彼其完成本质、发展生活之动作之模型,既已发现。则自能制其故见,动其新思,而终实现于动作。试观十五世纪博爱主义之运动,非由于当时之生活理想乎?宗教改革,非由于信仰基督教及构成新生活之理想乎?……是等事实,其所由贯彻历史之大业,与夫激动各人之意志,而使之一呼众应者。则皆人类新理想之势力为之也。”毛泽东在一旁批注道:“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新理想。“生活理想。”对于上述内容,有的论者一般做这样的理解,认为“青年毛泽东主张观念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事实上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日中的宇宙生成和发展的终极精神实体。如老庄的‘道和‘太极,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观念就是主宰历史的‘大本大源”,毛泽东肯定。观念造成文明”,“也就是把历史当成观念的实现,把观念当成历史的动力。从根本上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对此本人有另一番理解。

一、人类新理想之势力

关于“观念”一词,在哲学上的确有不同的含义。毛泽东在此所讲的“观念”是何内容,我们必须从泡尔生的整段论述及毛泽东的相关批语中来理解,而不能断章取义。泡尔生说,“国民益进化,则能采其过去之历史,以构成理想。而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这段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理想”来自于“过去之历史”,如果我们给它定性的话,那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承认“理想”亦即“观念”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生活。二是说“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亦受“观念”的制约。的确,人类历史生活的样式、文明程度的高低,与其观念密切相关,因而就有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之分,有古代文明、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之别。可见,泡尔生是在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同时,也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客观性,承认观念来源于客观的社会历史生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十分可贵的。这也正是毛泽东感到康德哲学中“唯物论的东西”,“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的地方。毛泽东在一旁击节称赞,“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只承认后者,而否定前者,在另一处的批注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泡尔生说:“人也者,恒欲尽其精神之能力,以营夫原本至性发挥历史之生活。是故游戏也,学问也,劳力也。货殖也……亦皆人之所欲也……务欲一切经验之,以维持其生活之内容,而又欲白育子女以继述之……而究其所以为生活之内容者,乃无一不得自国民生活之历史。故吾人又得谓人间之意志,在以其人之标榜,表彰国民之生活,而又有以维持之发展之也。”毛泽东批注道:“此等皆所谓客观之生活内容。此段可谓发挥尽致。”可见,毛泽东绝不仅仅是一个观念论者,他在承认观念的能动性的同时,也承认人类历史生活的客观性。

同时。我们还看到,泡尔生在这里所谈的“观念”,主要是指人类的“理想”;并且对“理想”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的阐述,他说:“彼其完成本质、发展生活之动作之模型,既已发现。则自能制其故见,动其新思,而终实现于动作。”毛泽东在一旁批注道:“新理想。生活理想。”泡尔生还举例说:“试观十五世纪博爱主义之运动,非由于当时之生活理想乎?宗教改革,非由于信仰基督救及构成新生活之理想乎?”并指出:“是等事实,其所由贯彻历史之大业,与夫激动各人之意志,而使之一呼众应者,则皆人类新理想之势力为之也。”对此,毛泽东是深有体会的。当泡尔生论述道:人类“正鹄之生活,必如何表彰,如何实行,而后成生活内容之模范,恒结为理想,而现于其心目之间。于是务实现其理想。本之以求完成其本质,发展其生活之动作,而定其价值焉”。毛泽东批注道:“粱任公有将来观念与现在主义之文,即此段之意。”显然,粱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毛泽东是研读过的。粱启超在该文中详细介绍了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鼓吹者颉德的观点。他说:“进化之义,在造出未来,其过去及现在。不过一过渡之方便法门耳。……斯宾塞屡言牺牲过去以造现在,而不盲牺牲现在以造未来,无他。重视现在太过。见有所蔽,而于现在必灭之理未尝措意也。虽然,斯宾塞非全忘未来者。彼尝言曰:‘人群之进化,实由现在之利益与过去之制度相争,而后胜于前之结果也。又曰:‘国界必当尽破,世界必为大同。此皆其理想之涉于未来者也。虽然,彼其所根据者,仍在现在,彼盖欲以现在国家思想扩之于人类统一之全社会。未足真称为未来主义也。其在德国。有所谓唯物论者,有所谓国家主义者,有所谓保守党者。有所谓社会党者。要之悉皆以现在主义为基础而已”。叶九世纪者。平民主义之时代也,现在主义之时代也。”如上所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即形成“理想”或称“将来观念”,但这决不能只停留在头脑中,因为人“自能制其故见。动其新思,而终实现于动作”,即采“现在主义”,而实现“将来观念”。15世纪的博爱主义运动(即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如此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的。人类的理想。“贯彻历史之大业”,“激动各人之意志”,“一呼众应者,则皆人类新理想之势力为之也”,这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在泡尔生、颉德和梁启超的思想中找到了共鸣。认为理想不仅来自于人类历史生活,而且预示着人类历史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人类的文明正是“人类新理想之势力”使然。

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观念”或“理想”,并不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终极精神实体,与有的论者所认为的宇宙生成和发展的终极精神实体,如老庄的“道”和“太掇”,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并不是一回事。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根植于社会存在之中。

二、“抵抗”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肯定了“抵抗”的普遍存在以及“抵抗”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学界对此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泡尔生写道:“鸠之能翔于空中也,以有空气之抵抗,而彼乃以为苟无空气,则其翔也更自由。此康德所以讽人,使知悟性之动,必须经验实事者也。人之意思,不可无对象之抵抗,亦然。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毛泽东

在一旁批注道:“至真之理。至澈之言。”毛泽东还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里的“抵抗”,就是矛盾的对立、斗争。青年毛泽东敏锐地体察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压力和抵抗、作用和反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这就提供了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的哲学依据。可见,毛泽东赞同泡尔生的观点:“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世界一切之事业及文明。固无不起于抵抗决胜也”。但毛泽东不赞同泡尔生“人类势力之增,与外界抵抗之减,其效本同,充其量,必至于仙境而后已”的说法,指出:“此不然。盖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势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大抵抗对于有大势力者,其必要乃亦如普通抵抗之对于普通人。如西大陆新地之对于科仑布,洪水之对于禹,欧洲各邦群起而围巴黎之对于拿破仑之战胜是也。”

毛泽东认为,历史创造、历史功绩、历史成就无不建立在与“大抵抗”激烈斗争的基础上。历史的长河,有无穷尽的“竞争抵抗之波澜”。因此他提出:“不平等、不自由、大战争亦当与天地终古,永不能绝。”“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陶渊明桃花源之境遇。徒为理想之境遇而已”。因而“唱大同之说者,岂非谬误之理想乎?”否定了自己先前对“大同世界”的空想。

实际上,“观念造成文明”与“抵抗”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并不矛盾。“抵抗”即矛盾、斗争,在人类历史生活中,不是物与物、自然与自然的“抵抗”,也不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抵抗”,即由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斗争而导致的思想行为的对抗、冲突。泡尔生说:“人类之异于他生物者,惟能由动物自存之冲动,进而为观念自存之冲动而已。盖人类以下之动物,其所以为意志者,惟恃无意识之冲动。以规定其行为,而人类则能意识之。”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这与泡尔生上述所言是同样的道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动必是在“道”的指导下的动,而不是像一般的动物那样盲目的、无意识的行动。人就是这样,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同样道理,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任何“抵抗”,都是人类不同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那么,战胜“抵抗”,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

三、为奋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历史生活

泡尔生说:“夫此等理想,在人类诚亦万殊。希腊人与罗马人。……亦各异其理想。”“自精神之生活以渐发展。而理想亦以渐分化,随理想之分化而本之以实现者,亦益因人而殊。于是意识中表彰理想之直觉,各异其明昧之度,抵抗魔障奋追理想之能力,亦各异其强弱之度。”毛泽东对泡尔生的观点给予肯定,批注道:“精神发展,理想分化。”并加以发挥:“予谓理想之本体亦有深浅。”“精神发展,理想分化”,恰似对五四时期思想界混乱状况的真实描述。“理想分化”导致思想界派别林立、观点分歧尖锐、斗争复杂,使人们在实践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阻碍。各个派别、各个团体、各个政党之间,因其理想各异,为追求各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地相互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构成了人类历史生活的丰富内容。

泡尔生说:“国民有自由若势力若名誉之理想,而务实现之,必非杂以希图快乐若幸福之见。虽其理想实现之时。未尝无满足之感,而此等满足,果否为人类全体之最大快乐,固非其所计也。国民之有理想也。决不暇计其价值。为自由则争自由,为势力、为名誉则争势力、争名誉,其于幸福有几何之得失,非所计也。国民欲实现其理想,则直前勇往,举各人之利益生命以为牺牲,而各人亦愿牺牲其利益生命而无悔。即使各人未必无吝于牺牲之见,而既为国民之一分子,则必欲以身殉之。”毛泽东在一旁批注道:“必如此以说明历史之生活。始近真理,始有价值。”包尔生的上述所盲恰似历史上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真实写照。在毛泽东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生活。

假如人类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人类历史也就会停止。正是“人类新理想之势力”,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实践,创造社会历史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历史生活正是为实现理想而抵抗魔障的历史生活。这正是毛泽东在肯定社会存在客观性的前提下的“观念造成文明”的本意。。思想来源于历史。思想也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美国学者施拉姆反复强调的这一观点,是对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思想的最好诠释。

“观念造成文明”的思想,是毛泽东早期思想中具有统摄作用的一个基本观点。如青年毛泽东求索人类社会的“大本大源”。其目的是以此来改造天下。在新村思想中,毛泽东从有新人才会有新社会的观点出发,主张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以此培养造就新社会的人才。从教育人手,是其“观念造成文明”的思想使然。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的思想,与其此时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互为表里。当时,毛泽东深刻地感受到国民的愚昧、封闭、麻木和自私,并认为正是“民智黑暗”使“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观念造成文明”的观点由此得到反面的印证汗是,“观念造成文明”的思想成为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认识基础。观念决定人们行为的行止,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必须用新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因此,必须对“民智黑暗”的国民性进行改造。这对他日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具有启迪作用。

“党的建设”是毛泽东总结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相比较而在建党思想中的独具特色。这固然是由中国农业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观念造成文明”是毛泽东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而进行思想改造的逻辑起点。当然,此时不是什么抽象的“大本大源”,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人不只是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承担起领导全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重任。今天,我们同样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口号,这是“观念造成文明”离开物质基础的极端化,这种跨越式进入共产主义的思路与实践造成的危害,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猜你喜欢

毛泽东文明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1949,毛泽东点将
永不失落的文明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