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元伦理思想体系及其价值

2009-06-15吴雅思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吴雅思

摘要:颜元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正义谋利、明道计功”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这种思想开始产生于政治动荡的明末清初,直接受到实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以发展国家经济为特色,在论证了人性无善恶的基础上,提出恶由“隐蔽习染”的观点,并针对圣贤救世的人才培养目的,阐述了“习行”方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正义谋利、明道计功;经世致用;恶由“隐蔽习染”;习行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75—03

“正义谋利、明道计功”是清初实学家颜元最突出的理论。他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受到当时社会政权改变和社会经济资本主义已萌芽的影响。在他整个伦理学说体系中。始终以反理学为依托,论证了人性的善恶问题,提出正确对待利益的伦理思想,其“习行”理论,在当时的社会,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真理之门。

一、经世致用——颜元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明末清初,朝代的交迭使实学思想冲击着传统程朱理学。这个时候,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西方自然科学的传人。使得学者们开始反思宋明理学的局限性,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实用。由此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文化氛围。

(一)时代背景

第一,在政治上,朝代的交替是经世致用学说的催化剂。由于政权的不稳定,整个社会阶级矛盾极为突出。明王朝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穷奢极欲,沉重的赋税。土地兼并使得人民生活没有着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朝廷内部,太监和外戚长期掌权,贪官污吏拉党结派,任意鱼肉人民。此外,民族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女真族的强大成为了明王朝的威胁。外部战争不断同时也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在明王朝为清朝所代替之后,政权需要得以稳定,而这个时期也是人民受到民族压迫的时期。因此,朝代的交替促使思想家们萌发出新的理论来缓解现实问题。

第二,在经济上。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实学思想的产生。自明朝中叶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整个国家的纺织业、手工业、造纸业和工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同时农业劳动生产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时。新兴的市民阶层出现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标志。这一新兴阶层在其谋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上层建筑中思想体系的改变。思想家们开始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工商业开始得到重视,黄宗羲、王源等思想家也极力推崇重商思想。而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由于束缚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群体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批判。

第三,在文化上,西学东渐为实学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力量。在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并引入了中国,使得当时中国学术文人开了眼界。这种西学的引人,冲击了中国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科学。轻视自然科学发展,重视自身修养,轻视经济利益的传统。通过西学东渐。中国的学术文人开始接触并吸纳西方的新知识,学术界的研究领域更加美注了天文、机械制造、经济、数学等领域。由此。一些科技学术巨著诞生了。如《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等著作都体现了经世致用恿想。

(二)理论含义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是颜元伦理思想的理论源泉,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色的。在明王朝灭亡之后,士大夫阶层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了地主阶级的革新派,他们同新兴的市民阶层有着相似的阶层利益,成为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兴盛的主要社会基础,其代表思想家有顾宪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等。这批思想家认为明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宋明理学对人思想的长期禁锢,使得人们空谈心性,没有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从而抵挡不住外族的入侵。黄宗羲在长期研究史学和经学的基础上,提出要通经致用,并撰写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总结。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提出了天子认为是正确的观点未必正确,天子认为错误的观点未必错误的论断。这是大胆而明智的看法,这种否定君权的理论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也是实学思潮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一生坚持实学,反对晚明空谈心性的不实之风。在他的实学理论体系中,“经世致用”是最鲜明的特色,认为“士农工商”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应该得到社会和统治阶级的重视,否则将重蹈明王朝的覆辙。

“经世致用”思想实际上就是倡导发展经济、贴近民生、重视实践,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国家的壮大。从字源上看,在先秦时期就有对经世致用的思考。在《周易》提到“君子以经纶”、《中庸》中的“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等等说法。经,就是治丝之事理,是将事物提出头绪,分门别类的意思。“经世”一次最早出现在《庄子》之中:“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后来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经世”有经世致用之意。由此可以看到。“经世”的观点在先秦时期已有端倪,而之后受蓟宋明理学长期的压制,在明末清初实学兴起的时代又得以篆盛。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提出“经世致用”,主要蕴含了四层意思:其一,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事。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其二,要敢于提出个人的利益,敢于追求个人的利益;其三,要树立一种积极人生观。主动面对社会,反对躲进书斋做无用功;在政治生活中,要将经邦与治国联系起来,经济的发展最终为国家的强大服务。这是思想家们面对社会矛盾,理性反恩的结果,对颜元的伦理体系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二、功利主义——颜元伦理思想的理论精华

颜元的功利主义是其整个伦理思想的精华部分,其“正义谋利、明道计功”的论断更是打破了宋明理学对民众思想的长期禁锢,为当时学术界的新鲜空气,言他人之所不敢言。这种功利主义以人性无善恶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恶的来源方式,强调了个人利益应该得到肯定。此外,颜元最成功的地方不仅在于肯定了利益的合理性,并且还指明了其功利主义思想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并提出了“习行”的修养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

(一)认性论基础

对于人性,颜元论述道:“大旨明理气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人之性命、气质虽各有差等而俱是此善;气质正性命之作用,而不可谓有恶。其所谓恶者。乃由‘隐蔽习染四字为之祟也。期使人知为丝毫之恶。皆自玷其光莹之本体。极神圣之善,始自充其固有之形骸。颜元这段关于人性论的论述是针对宋明程朱理学提出的。但是程朱理学作为官学,提出“气质偏有恶”,认为人性是恶的,因此要灭人欲。颜元的观点却不尽相同,他提出世间万物都是源自于“气”,由“气”分化成阴用,由阴阳分化成四德。人性其实是一种气质之性,认得气质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也无所谓普恶。人的气质不同。因而人性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不是善恶的分别。

在论述了人性是没有普恶之分的基础上,颜元回答了为何

在现实社会中。人性会表现出善和恶。由此颜元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恶由“隐蔽习染”。所谓“隐蔽习染”,是指一个事物本没有某种特征。但是由于长期沾染了另一种事物的特性,受到影响而由此具有了某种特性。颜元认为,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但是这种无所谓善恶的人性。由于受到邪恶事物的引诱,因此会具有恶的性质。因此人性的恶也是由此而来。

既然人性会有恶的表现,那么人就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克制这种恶。于是,颜元提出了“习行”的修养方式,来克制人性受到邪恶沾染后形成的“性恶”。颜元强调习行,实际上包含实践的含义。他认为“行”是理论的来源。这个也是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思宋人但见料理边疆,便指为多事;见理财,便指为聚敛:监心计材武。便憎恶斥为小人,此风不变,乾坤无宁日也!”针对当时人们对于实际事物和现实利益避而不谈的现状,颜元分析了这种现状造成的原因都是由于宋明理学长期坚持人应当回避自己的现实利益的理论,坚持认为人只能空谈玄理才是君子的看法。对于宋明理学的观点,颜元认为如果不改变这种风气,整个国家的国民就会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国家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对于当时的时代,让人们重视事件,敢于追求自己的利益是首要任务。颜元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就了一批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文人,以考取功名为目的,这就是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颜元指出宋明理学就存在这种分离知行的问题:“以孔门相较,朱子知行竟判为两途,知似过。行似不及。其实行不及,知亦不及。”他分析到程朱理学的弊病在于将知行分离,这种分离也造成了读书人知识面的狭窄,由此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颜元提倡孔子所推崇的六艺。他认为“孔门六艺,进可以获禄。退可以食力。”颜元认为。六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用之身,可以强健体魄。陶冶性情。高山道德;措之世,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因此,孔门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君子应当掌握的内容。不仅如此。颜元还将自然科学。农业等知识加入到了学习范围之内,认为这些知识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

颜元的功利主义的义利观就是建立在这种习行的基础之上的。他提出了“正义谋利、明道计功”的功利主义观点,首先肯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试图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来达到增强社会利益的目的。

(二)功利主义

自宋明理学成为官学之后,理学家建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禁锢僵化了人民的思想。而在长期理学统治的学术界,颜元能够肯定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极大的勇气,是那个时代的强音。

首先,颜元在人性无善恶的基础上,肯定了人应当有合理的利益。作为官学的儒学,一直非常重视利益。孔子向来重视利益。孟子则认为不应该言利。这种观点到了汉代被董仲舒进一步强化,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正式针对这种观点,颜元针锋相对,提出“正谊谋利。明道计功”。他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例子来论证了利益的合理性。他提出世界上最常见的耕种,就需要讲求利益的获得,耕种的人没有不计较收获的。因此,他论证道:“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勾。而不计得鱼者乎?……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利益如同空气一样,存在与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空间。没有利益,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因此。他说明了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了利益是必然存在的。是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他虽然主张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但是仍然认为利益的取得需要有合理的方式,即“义”。他主张“义”和“利”不能对立。“义”“利”共生,缺一不可。由此,颜元沿用了孔子对于利益“取之有道”的论述,认为在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上,需要“以义求利”。对于合理的利益,颜元是主张追求的,但是对于不合理的利益,及时能够得到,颜元也坚决反对。因此他肯定利益的存在极其合理性。是以“义”为基础,他的功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有节制的功利主义。

颜元的利益观并没有停滞在个人的领域内,他之所以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还是以服务社会为最总目的。由此颜元提出要通过单个个体对利益的追求来达到社会总体利益的增加。他能够着眼于社会,同当时明王朝衰败亡国的教训密不可分。颜元认为明王朝之所以衰亡。就是由于长期受到宋明理学的辖制,人们谈利变色。不敢追求个人利益。生活在一种虚伪的世界中。而这种对个人利益的忽视也导致了明王朝国立的衰微,由此走向了灭亡的结局。因此,他提出每一个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正视“利益”。认为利益是必然的。是合理的。其次需要通过保护个人利益。汇集起来形成国家的利益,以增强国力。

三、圣贤救世——颜元伦理思想的终极目的

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重视“利”的实用价值,希望通过对利益的认可和追求,达到救世的目的。因此,颜元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培养一种“圣贤”,这种圣贤是执行颜元习行修养方式的人才。是保障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

颜元将培养的人才分为两类:通才和专才。他认为前者是最高的境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通才的境界,而国家的发展也需要专门的人才,所以他提出国家也应该培养专才,认为“人只要掌握了实学,有了才干,在上可以为君相,在中可以任百职,在下可以做秀民,均无负于人生,均无愧于儒名”。他还补充说道,人才的培养是宁缺毋溢,宁可没有通儒,也不可有滥竽充数的伪儒出现。他认为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壮大国家的实力,因此这是一件认真严肃的事情。在这个事情上,学校是关键环节。颜元在六十二岁的高龄,曾经亲自主持了漳南书院,分设了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以及帖括斋等六斋。颜元所主持的这所学校,具有文武兼备的特色,同时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够性。颜元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了,打破了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传统,是道德文化教育突破性的实践活动。

颜元的教育是紧紧围绕其功利主义思想展开的,它深刻体现了颜元试图通过培养人才。注重利益以推动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特点。在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中,他注重利益,看到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又不唯利是图,看到作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利益的存在。同时。他明确辨析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提出了通过习行的修养方式来获得个人利益。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强调利益的同时也不放弃道义。梁启超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颜元的伦理思想是“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针对了当时社会的时弊,看清了理学存在的弊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为当时的社会撒下了启蒙的光辉。其理论在当今仍然有值得称道之处。

颜元作为实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末清初的变革时代,具有开启人们理性世界的价值。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看到了。利”存在的必然性,为其存在提供了伦理理论依据。颜元“正其谊而谋其利”的义利观在中国义利观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其实学思想的核心及发端,也直接促使他建立了实学教育体系,倡导“习行”的修养方式,主张培养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他的实学观点,关注民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知行合一,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新鲜空气;在今天,他的思想也仍然有研究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