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素衷哲学思想引论

2009-06-15邹建锋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邹建锋

摘要:赵维新(号素衷)师承阳明再传弟子张弘山(号后觉,1503-1578),得心学大要。以道援儒,汇通佛儒,体现北方阳明后学三教合流的特色。分析赵素衷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深入我们对阳明后学的认识,理解晚明王学的思想特性,获得对明代思想史的真实图象。

关键词:赵维新;阳明后学;明代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73-02

一、赵素衷的哲学范畴与哲学思想

(一)重新提出“心体”的哲学范畴。与“本体”、本原等观。在素衷看来。所谓的“心体”主要是包含道心、本心、良心、人心等意义的范畴集合。本体如澄明的深水。如明镜。其主旨是对世界的真实与原本的反映。因此,本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表象的时候。是没有价值取向的,是中性的客观模拟,不会记忆被反映的客体,即无念的客观实体。没有内在感情成分的虚廓之体,是与天地万物相独立、不被控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它的特征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圆融”、“无声无臭”、“不睹不问”、“纯白易简”、“虚灵精一”。也就是儒家的道心。而透性的工夫就是要通过种种真与善的操行去除污染让心体回复到它的本然澄明与洁白状态。

“本体,无念也。随感而应,应而不留,念而无念也。如鉴之未照。初无妍媸之分。及其既照,亦不留妍媸之迹。与物俱化,鉴未尝有,本体如鉴之无迹焉,则廓状。”

“本体纯白,无纤毫之翳。反观,亦纯白无翳。便是不疚。即此不疚。内境坦然,顺适便是无恶。一点清明。惺惺常在。便是天体充融。便自人不可及。”

在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心体有“生物之心”、“正心”、“心神”等含义。从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因为人心面对社会习俗的污染、浸润,所以常常受到遮蔽、蒙蔽。难以让心体回复到“澄源”、“精白”的本原状态,因此“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就显得具有合理性。王阳明的工夫论发展程朱的存理灭欲的双重性,而直接以明心见性的回复本心、至善的良知心体。阳明的重本心直透性体的工夫论着重强调存理的层面。这与小程、朱子着重遏制人欲的“敬”就很不同。素衷师承阳明再传弟子张弘山。有重心体透性体的工夫论色彩。回到心体和性体本身就说明,素衷的哲学范畴带有很强的心学色彩,心学即本心即心体即真心即善心。突出心性工夫。试图直接获得道德至善本体的境界。

(二)发展“性体”工夫论。重新提出“天体”、“真体”、“本体”等新的哲学范畴。再次强调善与真的道德价值。在素衷的哲学体系内,性体就是善。所以素衷生活、教学和学术都以“为善”、“行善”、“勇于为善”为日常锻炼,在这样的锻炼与削习过程中。甚至言和意都应该是善的。在索衷语录中,“善意”和“善言”是被着重强调的。这种道德主义把儒学生活宗教化了。素衷说。性体是心体的工夫。目的是回复到人的天性,也就是至善的性体上。而且这种善在素衷看来,就是“真知”、“真学”。是“真性”,是“真实”、“真切”和真成的。也是一种天真的“真性”。索衷常年淡薄的生活在乡村。生活贫苦。很容易让他的思想带有儿童般的“真境”。素衷把这种由真而善的转化。归结到“真闻”、“真睹”的学问方法。把握玄妙的“真机”和“真结果”。回到真实和真诚的生活。这种性体,就是天地人的“真宰”和“真旨”。所以,可以把素衷的学问特色归结为真性之学。性体即本性即性学即真性和善性。

“四境朗朗清清,一尘不挂,便是真体常在。以此真体应事,亦一尘不挂,便是真体酬酢。从此,不计事之有无,常是一尘不挂。则真体常在我矣。”

“学问只在本体做。不必在事端上模拟。不必在物理上揣量。本体精明,则事,皆性之事。性明而事自理。物皆性之物。性定而物自正。人已原是一个,成已成物工夫,只是一件。才分人已,学问便不合一,真而非真矣。”

从素衷的真实生活与学术趣向来看,性体工夫首先的一步就是把握与琢磨透性的含义与工夫,分清学术支离与学问精微的区别,坚持儒家道统与孔孟主旨的合法性,分清圣学大路的合理性。从而坚定生活和学问的信心。即“见道”。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是透性的根本主旨。其二日用生活的真实工夫。需要勤俭的生活和学问态度,勇于为善,真实为善,“日日本体用工”,从而本心便会自然的回复到清明纯白的状态。素衷把这种勤俭的日用生活归结为真诚的生活与真学问,实际上与程朱的“惺惺”生活精神一致。在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格物”)关系来看,真学需要体会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与生意无限,体会“天道好生”的宇宙精神与天地境界,把天地之善与人间慈善相汇合。四合同春,性体学问可以得到最好的注解。透析性体工夫其实就是为仁、行仁与体仁的工夫,从内涵来讲。既是天人合一的内在意蕴,也是仁者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真实要义。素衷把仁体与善相统合。并以“真体”来命名,有天人同一之意。而所有的善的日用和学问就是真学问、真生活、真结果和真生命,把道德主义的原则和宗旨日用化、生活化和自然化。一定程度上抬升儒学生活意蕴、价值观和生命态度的说服力和民间化。这就是素衷学问的精深与亮点所在,而且他以自己的生命来亲证这种平凡的乡村教学生活。体验日日为善的民间生活。以真体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问。

(三)重新提出“天体”、天理和天道的重要性,让心性本体回复到天真和天和状态。实现天人之间、道德与自然之间、内外之间的互动与和谐,即让心性达到万物一体的胸怀和境界。素衷又重申天理的至上性。强调学问的公共性。在学问和教学上。当然容不得独断和武断。作为一个老师。平时也需要自修。增强学问的广博和精深;更需要与同事和老师交流和讨论。这样。性学本末和合人已才会互动,从而传播性学。实现性学的公共性与天地性。这不仅是自我与他者的开放性。也把自己与宇宙天地相开放,实现天地一体胸怀。让自己的虚灵之心涵养于至善之中,“约人心为已心。扩已心于人心”,善行天下,从而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内在意蕴。在体悟天体的过程中。默识之法尤为重要。因为人之性,即天地之性。本体常明,本体昭昭,则本心常在至善之中。“随时涵养,随养默识。随识心体”,合于动静,心体常在,则天体亦常在。在“天人一理”的修行模式下,性命、体用、形神、言行、理气、生死、隐显等辩证哲学范畴都能得到有机的和谐与统一。

二、赵素衷哲学思想的现代分析

素衷哲学思想师承阳明学派,强调心体的自然性(虚灵、廓大)而非道德性,着重性体的至善、生意、仁和生理等美德;同时对程朱一系的“生生性理”有所涵摄。素衷的哲学体系不仅体现阳明后学的理学内部合流,也反映中国哲学的三家合流。素衷对心体、性体和天体都以真心、真性和真体等新的名词来替代和解释,带有浓浓的道家趣味。当然,有同志会讲,儒家哲学本身就有道家哲学的思想成分。但是。如果说在明代中晚期的阳明后学思想家浸有这样的思想也不足为奇。阳明高弟王龙溪的思想就带有很深的三家气味。在素衷的哲学思想里,我们也发现这一点。从侧面也说明,随着儒家心性哲学思辩性、生命性和义理性的深入,带有道德主义说教和生活礼仪化的儒学和有可能会吸收和拓展儒学的学术空间。而道家和、佛家哲学和天主教等有益的成分就会成为很好的养料。儒学在明代发展到高端。三家合流是重要特征。而素衷的哲学思想也可以加以证明。同样,高扬性理的内圣学如果遇到内忧外患的时代主题,自然难以应对拯救天下苍生的巨大责任,这也是阳明心学快速衰弱和朱子实学、考据学兴起的背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