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6-15张克武
张克武
【摘要】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
Multimedia in language teaching utilization
Zhang Kewu
【Abstract】The multimedia hypertext characteristic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the creation process which for the children begins to practice, to experience by oneself, is advantageous in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ility.
【Key words】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
如教《荷塘月色》伊始,一段悠扬舒缓的音乐配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月色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之中。学生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兴奋,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这是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既提高浏览速度,又可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孩子们的影响。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查阅了解到,《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另外,同学自主学习完毕以后,学习相同内容的同学还通过网上沟通,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自己在网络中搜集整理好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共享,多好的学习氛围啊!网络教室里充满了学生们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和有情有韵的读书声。
3 交流成果,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对话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教材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例子,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拥有的知识经验要完备一切的参与者。教《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4 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