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09-06-15陈进惠
陈进惠
中图分类号:J293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2-0586(2009)02-0169-03
文化的传播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现象和普遍规律。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给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使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一朵美丽的奇葩。
阿拉伯书法是伴随着阿拉伯文字的逐步规范与统一而形成的一门书法艺术。公元7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书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古兰经》首次下降的经文就指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先知穆罕默德看见他的秘书穆阿维叶·本·艾比·苏富扬书写“太斯米叶”(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时,亲口授谕他说:“你把墨盒放稳,修好笔,突出‘巴依的起笔部分,使‘希尼层次分明,勿损伤‘米姆原貌,写‘安拉时须精益求精,给‘拉哈玛尼加上长音符,并把‘拉希姆写得尽善尽美。”…《古兰经》和“圣训”的教诲,为阿拉伯书法的迅速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阿拉伯书法经历了长达1000余年的广泛传播与全面发展,已经播种四海,名扬天下,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宝贵篇章。
中国,作为伊斯兰教最早传人的国家之一,阿拉伯书法也在中原大地播种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锤炼、升华,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有关文献记载,始建于宋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福建省泉州艾苏哈卜寺——今清净寺的阿拉伯文碑刻中,就有许多碑文是用粗壮的苏鲁斯体和古老的库法体写成的。南宋岳珂撰《桯史》一书记载,宋绍熙三年(1192年),广州怀圣寺有阿拉伯文碑记日:“堂中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是为像主,拜者皆向之。”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吴鉴撰《重修清净寺碑记》一书指出:阿拉伯书法为“书体旁行,有篆、楷、草三法”。1984年,陈达生主撰的《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一书记载福建省泉州发现的伊斯兰教寺院和墓碑建筑石刻多以阿拉伯文为主,其石刻中的阿拉伯文字从书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草书、花体、波斯体、以及方体(类似中文的篆体)等等”。这些寺院和墓地的建筑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009到1010年,说明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已有千年之久。
那么,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途径:一是将有关经文分别镌刻在清真寺拱门、凹壁、梁柱、匾额等建筑或先哲亡灵的陵墓、拱北、麻扎的铭碑上;二是在制作穆斯林生活用品如炉瓶三设、插牌、瓷器等器具的装饰上也选用有关经文予以配制;三是在清真寺经堂教育中,因缺少经书课本而采取传抄缮写的方式师传师授,边讲边抄,一本经书往往由一而十,由十而百,自然而然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以上的传播途径和使用范围不难看出,以往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仅仅是因为宗教和生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并未涉及阿拉伯文书法的书体分类与书写规则,更未涉及阿拉伯文书法的理论研究与艺术风格。这是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缺憾,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空白点。但是,尽管如此,阿拉伯文书法在进入中国之后,还是能够在新的环境里与中国文化交融共处,和谐发展,并博采汉字书法艺术之长,从用笔、用墨、用纸,到书写手法、表现形式、布局安排、装帧技巧等各个方面吸收中国文化之精髓,注入本体,使之既保持了其固有的内涵,又增添了新的风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种种有别于传统阿拉伯文书法的书写体式,中国穆斯林统称其为“中国体”,即具中国传统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当然,这种“中国体”还只是一个泛称,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固定的格式,有待今后认真总结,沟通情况,扬妍弃媸,最终形成统一、规范,能被大家公认的中国体。
所谓“中国体”,实际上指的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那么什么是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呢?它的具体内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现初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六点,即用笔种类繁多,纸质柔硬兼有,着墨深浅不一,构图形象别样,格局均衡中化,装帧独具一格。今抛砖引玉权释于此,试为涂鸦。
一、用笔种类繁多
用什么样的笔,对书写的好坏及风格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人习惯上用芦苇笔、椰树叶柄笔、金属沾水笔等质地坚硬的笔书写,而中国穆斯林根据自己传统文化的特点,在选用书写笔方面则自有己见,因地制宜,种类极为繁多。其中常见的有毛笔、竹笔、麻制笔、丝制笔、海绵笔、沙树皮笔、尼龙排笔等。用这些质地不同、效果各异的笔书写创作阿拉伯文书法,使书写的墨迹浓淡不等,虚实相间,给人以婀娜多姿,出神入化的感觉。特别是再通过书法家高超的匠心才艺、运笔的轻重缓急,使字迹的形体外貌、内涵气质焕然一新,好似给阿拉伯文书法做了一次“梳妆打扮”,使其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二、纸质柔硬兼有
纸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选用什么样的纸,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笔。由于中国穆斯林使用的笔与阿拉伯人有所不同,因此,所选用的纸也是以笔为依据的。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国穆斯林除用一般硬纸书写外,还选用宣纸或近似宣纸的一种粗纹硬纸书写。其中,宣纸是中国的特产,其特点是质地柔韧,纹理细腻,光泽柔和,能抗老化、防虫蛀,故保存时间长久。选用宣纸书写阿拉伯文,是中国穆斯林因地制宜的一种创举。它把阿拉伯文书法从用硬纸书写,扩展到用种类繁多的纸质书写,大大增加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为阿拉伯文书法的繁荣发展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
三、着墨深浅不一
墨的使用十分讲究。用中国墨汁书写阿拉伯文书法,使这门艺术别开生面,锦上添花。中国书法在用墨上讲究“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意思是毛笔书法的用墨要浓淡适中。而阿拉伯文书法用墨则以实墨为准,即落笔的墨迹要充实饱满,不得有半点的虚断飞白。再从墨汁的使用效果上看,中国的墨汁与阿拉伯人使用的墨水有所不同,由于它的原料是由桐油、生漆、松枝加上黄明胶、麝香、冰片等烧制而成,故其稠黏度相对比较适中,很适合毛笔及柔性笔书写。尤其用它来书写和创作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立体感、流动感、透明感等。而且,使用中国墨汁既能防止墨锭变形,胶质腐败;又可使墨彩生辉,永保墨迹清晰。
四、构图形象别样
将文字与图画交织在一起,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形成书画合一的格局,这是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文书法创作方面的又一特点,这种创作的表现形式被称为经字画。经字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经组画,即用阿拉伯经文组创具有中国风格
和特色的一种传统书法艺术。因其文字内容多为经训名言。款式形状多呈图形画意,故称经字画。
经字画的组编是以阿拉伯经文中的某个字母、某个单词或某段文句来进行创作的。其中以花草、树木、水果、建筑、风景等形象组成的艺术字和象形字最为居多,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在创作手法上,由于要体现被创作物形象能有别于阿拉伯书法中的象形字,故在文字的编写上常常会有夸张、变形、交叉、重叠、分割、组合、虚实并用、彩绘相间等形式。经字画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广大穆斯林的喜爱。它的创作与推出,不仅表现了中国穆斯林的艺术才华,同时也为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创作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牌。
五、格局均衡中化
格局,系指文字安排的格式与布局。中国汉字书法讲究“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比例得当”。具体地说,中国汉字书法在组织安排字体的结构上要尽力体现上面的风格与法式。例如笔道的曲直粗细,字体的横竖方圆,墨色的枯湿浓淡,行笔的轻重缓急,结字的疏密搭配,整体的匀称自然等等。而阿拉伯文书法虽然没有或不完全具备以上的特点,但从组字排列,到布局安排;从行笔缓慢,到字体连接;从硬笔书写,到着墨充实,字字句句浸透着阿拉伯人的生活气息,笔笔道道谱写着阿拉伯人的风土人情。所有这些,都说明汉阿两种书法之间的差异所在。然而,中国穆斯林为了使阿拉伯书法在华夏扎根落户,绽放异彩,把汉字书法艺术的格式、布局、结字以及签名落款等形式,大胆地套用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之中,使阿拉伯文书法既能保持其原有的传统内涵,又能别开生面,从外观上表现出汉字书法艺术的风韵。日久天长,以汉字书法格局形成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便成为中国穆斯林习以为常的创作之路。如中国穆斯林用榜书体书写的阿拉伯经文匾额、中堂、扇面、四扇屏等,在清真寺里。在穆斯林家庭中矗立悬挂,极受推崇,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
此外,在汉字书法格局的编排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对联。它是汉字书法中常常运用的一种幅式,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在阿拉伯文书法中没有这种形式,但符合其内容含义的经训箴言却是不乏其文。例如:“作尘星之重的善事,将见其善报;作尘星之重的恶事,将见其恶报。”(《古兰经》99:8)又如:“耕耘现世,犹如永生不死;绸缪后事,犹如明天归真。”(圣训)把这样的对仗句组成对联形式,对于中国穆斯林书法家、艺术家来说,可以算是轻车熟路,故常常成为创作的选题,亦受到穆斯林大众的青睐。
六、装帧独具一格
装帧与装饰,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阿拉伯文书法与汉字书法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用装帧或装饰来衬托书法的魅力,显示书法的高贵。阿拉伯人的装帧与装饰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伊斯兰教经典的装帧与装饰上显得尤为华丽、庄重。《古兰经》的装帧与《古兰经》书法艺术的装饰,就是阿拉伯人装帧与装饰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为世人所赞叹。阿拉伯人的装饰图案是以植物花卉为主的,这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密切相关。千百年来,阿拉伯人的装饰艺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穆斯林对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装帧与装饰,与阿拉伯人的传统做法有所不同,他们把写好的阿拉伯文书法,用中国的传统工艺予以托裱,使其笔法、墨迹纯净透彻,魅力倍增。其装饰图案是以中国色彩斑斓、花纹秀丽的绫罗锦缎为原料,将其装裱在书法艺术的周边。使书法与装饰成为一体,书艺联袂,蔚然生辉。裱好的书法,按幅式还可以分为中堂、条幅、横披、对联、扇面、条屏等。中国穆斯林的这种装帧与装饰艺术,在阿拉伯书法艺术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使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走出家门,进入—个新世界。
综上所述,阿拉伯文书法传人中国后,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演变、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世界上取得的又一硕果,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又一篇美丽的乐章。
最后,我还要谈一谈阿拉伯文书法传人中国后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课题,即理论研究。
上面我们已经总结了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所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是一次文化艺术上的飞跃,是中国穆斯林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我们当为之欢呼!为之讴歌!这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成功的主流。然而,我们在欢呼、讴歌这一胜利成果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深思一下:我们的成功与胜利,有没有不足之处?有没有迷惘或失误?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理论研究问题。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依据,正确掌握和运用理论,会更好地指导实践。阿拉伯文书法是一门有根有据的艺术学科,它有严格的书体标准,严谨的书写规则,多彩的造型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句话,是有理论原则的。因此,对它的书写与创作,同样需要理论的依据与指导。那么,什么是阿拉伯文书法的理论呢?简单地说,就是对阿拉伯文书法的来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书写的重要意义,书法的种类与书写规则,书体的风格、特点、流派以及它的实用价值与影响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认识,深化理解,严格运用。掌握了这些认知与理念,也就基本上奠定了阿拉伯文书法理论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使阿拉伯文书法的创作实践有规可循,有矩可依,从而避免了创作实践上的盲目性和自由主义。同样。在我们研究、探讨阿拉伯文书法理论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研究、探讨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是怎样传播发展的?怎样与中国文化——包括穆斯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共处、和谐发展的?为什么能够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它们有哪些风格、特点与流派?它们又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为广大穆斯林群众过好宗教与文化生活提供有效服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今天,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国穆斯林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史时,感到很困惑,很无措。这当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文献中没有或极少见到有关阿拉伯文书法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记录,没有或极少见到研究阿拉伯文书法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融会发展的评论与著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如果我们不引以为戒,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就是让历史重演了吗?事实已经证明,尽管由中国穆斯林创作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也能走出国门,赢得国际上的一些赞誉,然而由于过去没有或很少关心理论研究,甚至不与理论挂钩,致使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与国际水平的阿拉伯文书法接轨。从书法的角度审视,这些作品,与标准传统的阿拉伯文书法尚有一定的距离。最终也只能归类于艺术品,而不是正规书法。因此,学习书法,一定要重视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二者不可缺一。这样才能明彻事理,有的放矢,获得成功。如果对理论不闻不问,或一窍不通,只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华丽,外形的美观,那么,即使书写的造型再好,创作的技艺再高,也只能被看作是写字匠所为,而不可能被界内所认定。我相信,我的这一感受会得到大多数关心热爱这一事业的人的理解与支持,更希望那些酷爱与钻研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同行及兄弟姐妹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为谱写既能体现原汁原味、传统规范的阿拉伯文书法,又能颇具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和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