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老时更有神
2009-06-15杨开飞
杨开飞
摘要:回族著名书法家刘正谦先生被誉为宁夏书法的“一面旗帜”,他是宁夏书坛的缔造者和奠基人,2008年被自治区评选为“影响宁夏五十年”人物之一。现为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宁夏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耄耋之年的刘正谦先生仍临池不辍,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超越,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书坛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回族;刘正谦;书法
中图分类号:K828.7“213”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2-0586(2009)02-0166-03
一
刘正谦,号小山,回族,山东省青州市人。1929年11月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移居宁夏银川。现为宁夏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正谦先生是中国书协一、二、三届理事,第二届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其作品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历届重要书展中展出,并多次到新加坡、日本、香港、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及地区展出,刘正谦先生本人也曾先后应邀到日本及澳门访问。正是这一系列业绩,刘正谦先生被誉为宁夏书法的“一面旗帜”,2001年获中国书协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出版了《刘正谦行书集》。他是宁夏书协和“全国回族书画展”的创建者、组织者。2008年宁夏成立50周年之际,他被自治区评选为“影响宁夏五十年”人物之一。
最近,为庆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正谦先生80岁寿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宁夏文史研究馆、宁夏文联、宁夏书法家协会、宁夏美术家协会、宁夏书画院、宁夏岩画研究中心等9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刘正谦书法作品展,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亲临剪彩表示祝贺。儒家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刘老因德馨而受书界爱戴,又因其书艺超拔而誉满当代。
刘正谦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其父刘柏石先生影响,他童年时期从学习何绍基书法开始而踏上学书之路。人与时老,艺人佳境,刘正谦先生对何绍基朝夕摩挲,情意甚笃,渐而博采众家,自成新格。刘正谦先生说:“一直以来,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字满足过,现在仍觉得某些方面还欠精到。”“除非是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写不动了,只要身体和精力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这是我毕生的追求!”正是这份挚爱与谦虚,使他的书法艺术在耄耋之年仍然充满创造的活力。
二
我对刘正谦先生展出的书法作品反复观摩。
展厅中刘老的书法作品形制丰富,有四条屏、六条屏,大大小小的条幅、斗方、横幅、中堂、对联,每一种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尽相等。作品一律选用白色宣纸完成,多采用镜框装裱。作品从外观上看简单而又大方,稳重而有变化,朴素而不失高雅。可以看出,刘正谦先生在以往书风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与突破。可谓人书俱老,艺无止境。我们透过他的对联和中堂,可以充分领略其八十高龄的艺术风采。
刘正谦先生的对联大体表现出两种风格:一种酣畅淋漓,用墨如泼。比如“雨淋麟阁名臣画,雪卧龙庭猛将碑”。这副对联在其展出的所有作品中堪称压卷之作,一进展厅的大门,显得格外“抢眼”;从它在展厅所处的位置亦能窥探它在艺术家心头的分量。上联的“雨”、“阁”、“名”、“画”和下联的“雪”、“龙”、“碑”,浓笔重书,墨香四溢,笔缓意舒,态度庄严,宛如大将出马,千军踏阵,胜券在握;沉静中颇显威武,庄重中更见沉着。柔软的羊毫,在中锋用笔的牵制下,表现出点画的绵密、深重与柔和,完全可以用“锥画沙”“绵裹铁”形容其质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作品中其余的字体量稍小,笔法变化相当丰富,比如“麟”、“将”多用枯笔,所谓“笔贵饶左,书尚迟涩”。还有“庭”字的飞白,锋破笔健,用笔手段老辣,出入进退极为巧妙。今天有不少人使用破锋,多似“干裂秋风”,而刘先生之破锋则“润含春雨”,新理异趣,令人赏心悦目。无论采用平实的中锋还是奇异的破锋,均不失温和、柔润,笔意内敛,一片宁静与深沉。而“淋”字用笔跳荡不羁,鲜活流便,点画虽有雷同,用笔却各异其法;穿插有方,生动别致。整副对联墨气浓郁,浑厚华滋,以碑写帖,既有碑的庄严厚重,又不失帖的流畅简捷;以温润写风神,彰显了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品格。此类风格的对联还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副对联除了保持同样的笔墨意蕴之外,又多了几分“丑拙”,显示出老艺术家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刘正谦先生的另一种对联风格清简幽雅,多用淡墨完成。董其昌曾说:“人但知画有墨气,不知字亦有墨气。”刘正谦先生的书作近来对用墨似更讲究,这无疑为其风格的拓展和演变提供更多途径。他作品中的墨气或浓郁或清淡,不拘一格,与他以前作品有显著不同,这是他人古出新方面的又一尝试。清代沈曾植谈到古人用墨法时说:“墨法古今之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之间;香光始开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干墨者。大略如是,与画法有相通处。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这段话说明:其一,墨法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不断创新。其二,画家和书家都必须重视墨法,对墨法应该深入研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来说,尤其应该这样。刘正谦先生的对联充分体现出他在墨法上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洞察和体悟。比如“石最可人看不厌,竹能医俗种何妨”。这副对联无论墨法、笔法,还是气韵与前一种相比,迥然不同。他的书法作品在不同创作环境和不同精神状态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风貌,或者可以看作这是他对前一种风格有意识的超越和突破。刘正谦先生这两种类型的对联作品,具有明显的共通性,宛如唐诗中的杜甫和李白,一个沉郁顿挫,一个清新俊逸,但在诗歌的方法和境界上都达到同样的高度和难度。前一副对联实中有虚,浓墨铺张,后一副对联虚中有实,淡墨简约;前者意到笔到,步步为营,后者意到笔不到,得兔忘蹄;前者如将军施号,激昂雄壮,后者如仙人吹箫,意远声幽。这两种风格表现出刘正谦先生良好的艺术弹跳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刘正谦先生还有一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4首长诗组成四个大小相等的镜框,排列在一起,每首诗均写在整张三尺宣纸上。单独看一件作品,可以作为中堂。这四件作品,似乎更像刘先生平日的习作。这组书作应验了苏东坡的一句话:“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孙过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我以为刘先生的这组书法作品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合。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书者“神恰务闲”,还可以觉察出当时环境“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倘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么刘先生的无意之作,妙笔生花,粲然可观。刘正谦先生的这四件书法作品分别选取唐人李颀和李白长诗(每人两首)。先看李颀描写音乐的长诗《听安万善吹觜篥歌》,刘
老起笔一反常格,以淡墨细书,行笔舒缓,一字一顿,字成势歇,从第二行开始点画连笔呼应逐渐增多,按笔粗书,运笔提速。从字法上看,由楷而行,渐行渐草。书者的点画造型,深得刘石庵之凝重、何子贞之婉转和颜鲁公之籀篆气息。其用笔流畅中有顿挫、迟缓中见跳荡,表面看笔画往往粘连交叠,犹如黑云压城,阴雨倾盆,而细玩其书,却形成别样的墨韵笔情。作者似在追求一种含蓄、朦胧的意境,这使得点画增加了内涵,丰腴而不累赘,憨拙之趣跃然纸上。或笨如蜗牛,或重如崇山,或缓如力士弯弓,或婉如银蛇出洞。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刘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充满艺术辩证法,他不但能拙,而且能拙中见巧;虽然能缓,但贵在缓中见疾,迟重与活泼并举,丰腴与清瘦相参。在他的作品中,人们还能感受到一种灵动、跳荡、轻便、简捷、欢畅的音符,这也就使他的书法作品在技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等各方面都能做到“和而不同”。“和”是指他能把相互对立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效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一幅作品始终充满艺术魅力;肥与瘦、长与短、疏与密、迟与速、藏与露、巧与拙、浓与淡相生相发,使他的书法艺术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由此提升,让读者站在他的作品面前不由得沉思咀嚼,回味沉醉。而“不同”是指他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力求保持相对独立的艺术个性,因为他拒绝重复,拒绝平庸。只有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审美差距,才能使欣赏活动持续进行,并且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当中。
三
法国人布封说:“风格即人。”我们确信书法作品就是对人的反映。从刘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一,注重技法锤炼。技法的内容相当复杂,如果简单地说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所有的技法都必须入古出新。“人古”就是学习传统,出新就是充分吸收消化,将前人经验和成果化为己有,踵事增华;切不可生搬硬套,胶柱鼓瑟。最终要使各种技法与书者本体毫无隔阂,完全糅合,做到法我化一,人艺通融。刘老的书法创作,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有意却不为法缚,纯任自然,无意又不失规矩,合乎准绳。这正是由于他长期临池不辍,取精用宏,最终才能达到娴熟自由,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二,善于变化。刘老的书法笔笔意别,字字趣殊,每个点画在起承转合的细节上都能变化万千。这种“变”似乎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不知有变而自变,变得毫无斧凿之痕。变不仅体现着艺术语言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体现书者艺术思维和技巧的高度协调。变的前提是艺术家必须要有长期的积累和丰富的阅历。只有这样,艺术家的变才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顺乎自然。否则,这种变极有可能会走入邪门歪道,变成牛鬼蛇神。刘正谦先生的书法作品千变万化,神出鬼没,却总能紧守格辙,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其三,善用含韧之力,作品温柔敦厚。自古及今,筋骨是评判书法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讲:“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对于笔力,人们常常倾向于刚果威猛之力,而对含蓄柔韧之力似不以为然。火可以燎原,水照样穿石。筋书主要凭借一种含蓄柔韧的力量,使书写的点画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张力,它更需要书法家具有良好的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心性修养,又包括传统文化修养。书法家尤其对道家文化需要认真探究,深刻理解和体悟。刘正谦先生的书法点画用笔虽然厚重,但既非墨猪。又无金刚怒目之气,而独具温柔敦厚之致,原因之一是他具有良好的人生修养,广博的学识。他所崇尚的柔韧之力,与神奇的太极境界相仿佛。
责任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