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清真寺建筑文化透视

2009-06-15马健君

回族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清真寺陕西

马健君

摘要:从建筑形式切入对陕西清真寺建筑进行了归类与粗略梳理,结合实例简述了陕西三种形式即传统古建筑形式、新老混合建筑形式、现代仿阿建筑形式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特点。略作了必要的分析与比较,透视其中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陕西;清真寺;建筑形式;风格特点;文化

中图分类号:B9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586(2009)02-0149-08

据有关资料登载,陕西省有清真寺118座。这118座清真寺分布在陕西的3个地区,即关中平原地区、陕南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这3个地区中关中最多、陕南次之、陕北最少。

清真寺是穆斯林虔诚敬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精神依托之处所,这是清真寺首要的功能,中外皆同。中国清真寺由于历史与环境的原因,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丰富而广泛。中国清真寺建筑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时代对其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影响均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对清真寺文化的研究,包括对清真寺建筑文化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现状并糅合零散资料,对陕西清真寺的建筑形式、风格特点作一些粗略的梳理和研究,企望以此为陕西清真寺文化研究作一点铺垫性工作。由于本人学识与水平所限,疏漏与失当之处,敬请专家及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一、古典建筑形式的清真寺

在陕西,传统古典建筑形式的清真寺大多为我国明清两代重修或建造。明清时期是中国伊斯兰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从明代开始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已经完成了由阿拉伯一伊斯兰建筑形式与风格向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形式与风格的过渡和转型,完全本土化了。

传统古典建筑形式的清真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其总体建筑格局具备中国传统古建艺术的基本特征和风格。这类建筑外观古朴庄重,装饰华丽典雅,文化意蕴深厚,艺术魅力独具。陕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现存着为数不少的这类形式的古老清真寺,尤以关中地区的西安老城区和陕南地区的安康老城区这两地最多、最集中。

首先,我们举出陕西几座著名的古老清真寺实例。

1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寺位于西安市城内鼓楼西侧化觉巷内。该寺历史上曾称“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现通称西安清真大寺。据寺存碑石记载,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扩建和重修。

寺院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殿厅厢庑房屋共计180余问,寺院自东向西依次分为五进院落。寺内主要建筑楼台亭殿沿中轴线有序排列,前后贯通。整个寺院完全呈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风格。一、二进院主要建筑有:木质大牌楼、五间楼、石质牌坊、砖雕碑楼和敕修殿。敕修殿介于第二、三进之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斗拱五铺作,殿内彻上露明造。此殿明嘉靖年间曾重修,结构尚留宋式做法。第三进院有省心楼和南北官殿等,第四进院主要有南北厅、凤凰亭、碑亭、月台、礼拜殿等建筑。月台为礼拜殿前的一处宽敞平台,面积约700余平方米,月台西端即礼拜殿,殿系明初所建,是寺内建筑的精华。殿面阔七间,单檐九脊歇山顶,飞檐翘角,屋顶琉璃作。鸟瞰全殿三个歇山顶建筑相连,平面呈“凸”字形,异常壮观。礼拜殿结构独特,大木起脊,三个大屋顶用勾连搭形式相连,使殿的东西方向延展,扩大了殿内面积。面阔虽为七间,纵深却为九间,因此称“明七暗九”。殿内分前后,宽阔之前殿里有十余根硕壮立柱,天花板由600余幅彩绘藻井组成,图案均由花饰与阿拉伯文构成,独具一格。殿内还悬挂有“钦若昊天”、“能有有有”等中阿文牌匾、楹联。前殿有近年增添的大型木刻阿拉伯文、中文整部《古兰经》(30卷),环墙镶立。后殿西壁整个壁板浮雕蔓草花纹中套刻《古兰经》文,“米哈拉布”(凹壁)处,造型刻工美轮美奂。大殿建筑面积1 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余人礼拜。

该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清真寺之一。1956年,该寺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全国重点宗教寺院。

2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城内大学习巷中段,故名。该寺系西安最古老的著名清真寺之一。因寺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之西,也称“西大寺”。据寺存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曾名“清教寺”、“清净寺”、“回回万善寺”等。该寺元至明清几代曾“敕建六次”。

寺院占地面积6 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 700平方米。寺院由门前砖雕大照壁、石牌坊、三开间过庭大门、省心阁、南北厅、碑亭、月台、礼拜殿等中国传统建筑组成,石牌坊、过庭大门、省心阁、礼拜殿坐落于中轴线上,南北厅、碑楼对称而建,布局整饬有致。省心阁为该寺“邦克楼”(宣礼楼),省心阁外观为四角形楼阁式,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阁形似三层实则二层,二层有明柱外檐廊,一层为明柱坐凳栏杆,楼阁前后贯通。站在一层底部仰视阁顶,藻井梁架显露可见。礼拜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500余人同时礼拜。殿内四壁绘有牡丹、芍药等传统花草图案,套刻阿拉伯文宗教用语。窑殿天花板上彩绘藻井图案用阿拉伯文写着安拉的99个尊名。西端“米哈拉布”(凹壁)上方刻有《古兰经》文,书法系土耳其库法体,笔势苍劲。整个殿内中国传统沥粉贴金技法与伊斯兰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融合一起,古朴自然,宗教寓意鲜明。1956年,大学习巷清真寺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寺位于西安市城内小皮院街道中段,故名。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历史上曾称“真教寺”、“万寿寺”、“北大寺”。

寺院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寺院建筑均是我国传统建筑形式,院分四进。单檐歇山顶寺门坐南向北,主要建筑照壁、二门、连三门、月台、礼拜殿等沿中轴线依次有序排列,南北厢房、南北厅相对而望。礼拜殿系明代所建,是该寺最古老也最有特色的建筑物。前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殿内天花板装饰,呈彻上露明造,为三架梁莲花枕结构。后殿面宽三间,四角重檐攒尖顶,檐下五彩斗拱双下昂。殿三面环廊,与前殿采用勾连搭式组合。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后殿长宽均等呈方形,顶部跨度达十余米,结构不似常规,没有横梁明柱支撑,而是采用斗拱出挑,层层内敛,收至顶部倒悬出木质八角藻井,这是对元代砖斗拱窑殿的发展。殿顶天花板彩绘藻井呈递进式,由低及高,直至顶部八角藻井,这在中国伊斯兰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殿内“米哈拉布”(凹壁)以及四周的装饰,融彩绘、阿文书法与经文警句于一体,精致优美。礼拜殿建筑面积860平方米,可容700余人同时礼拜。该寺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安康城内清真寺。寺位于安康城东篦子巷内,是安康地区的一座古老清真寺。据寺内碑文记

载,寺创建于元代,历史上曾称“礼拜寺”、“静觉寺”。建寺之初寺较简陋,后经明清及民国几代重修增建,始成现今之规模。据传寺内石凳乃是元代遗物。寺院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水、战乱之严重破坏,屡次毁坏屡次重修。

寺院呈东西走向,主要建筑砖雕门楼、邦克楼、抱厦、礼拜殿等居寺院中轴线之上。对称建筑有南北厢房、抱厦两侧经学堂与沐浴室用房。邦克楼位于院中,系一座高36米的砖石塔形建筑,楼呈六角形,共五层,每层各面辟圆拱门,楼内置梯直通楼顶。楼为民国12年建。寺内主体建筑礼拜殿原是完全中国式古建风格,民国20年对礼拜殿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礼拜殿前殿仍保持传统古建式,五间门楹,屋顶歇山式,后殿外观则改建为阿拉伯半圆古堡顶,前后殿依然有机连接。礼拜殿遂成一座中阿建筑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物,颇具特色。1983年,安康发生特大洪灾,寺院建筑除礼拜殿外,均程度不同受损,尤其是邦克楼全部坍塌。后经政府拨款和教众捐资,对邦克楼进行了重修。1988年,该寺被安康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5安康清真静宁南寺。寺位于安康城东南静宁村,故名。相传此寺为唐时所建,但无据可考。据现有碑石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泛滥,整个寺院被淹没,仅存望月楼和两株古柏。由此推断,建寺年代最晚应在明万历之前。清代,经教众捐资重修,建成礼拜殿、南北厢房、正门照壁以及伙房、浴室等。寺院遂恢复生机,并以其建筑典雅和气势宏大名驰安康。该寺是安康地区占地面积最广之清真寺。

“文革”期间,因占用单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造成寺院两度失火,以致寺院除望月楼外,礼拜殿等主要建筑俱成灰烬,损失惨重。望月楼为寺院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明代。楼位置在寺门与礼拜殿之间,处院中央。望月楼高11米,外观呈四角形,上下双重檐,四檐翘角,瓦覆琉璃,顶为歇山造。楼通身木结构,四下相通,无砖石砌墙。正面双边间置栅栏。楼远观似大小两亭相叠,大亭拱托小亭,亭亭直立,古朴大方。此楼乃陕南地区清真寺寺院建筑中保存时间最久的单体建筑物,颇为有名。1983年,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寺院全部建筑被冲毁。灾后经教众多年不懈努力,寺院在原址上开始了重建。1998年重建了南北厢房、望月楼等建筑;2005年重建的礼拜殿正式启用。新礼拜殿建筑面积880余平方米,由抱厦、正殿、后殿组成,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雄伟壮观。

此外,西安的大皮院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寺、清真营里寺、南城清真寺,安康的清真北寺、清真西寺、旬阳县蜀河清真寺、略阳县北关清真寺等同属中国传统古建形式的清真寺建筑。虽规模大小不一,但各有其建筑历史和建筑特色,有的还具文物保护价值。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在陕南汉中的西乡县城关也有几座传统古建形式的清真寺,像清真北寺和清真南寺,相传均为明代所建。距县城西北一公里处的鹿龄寺是陕南一座较有名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鹿龄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内主要有照壁、木牌坊、礼拜堂、学房、悠久亭等建筑。悠久亭是一座中国传统古建形式的墓庐,是为中国四大门宦之一的嘎德忍耶大拱北道祖祁静一而修建。墓庐重檐四角形,前置卷棚。整个寺院寺庐合一。全寺殿宇和四周围墙,均为青砖结构,砖墙上多有浮雕图案和题诗。清雅秀丽,省境内实属罕见。该寺现为西乡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实例我们可以把传统古典建筑形式清真寺的建筑特点归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传统古建清真寺非常讲究建筑的整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模式建筑布局,寺院规模的大小由不同院落组合而形成。一般以一、二进院组合居多,由三、四进院落组合则规模相当可观。此建筑布局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寺院建筑依中轴线设置,这完全是遵循中国古典建筑“万法不离其中”的营造法则。所不同的是中国古建的宫殿、府衙、文庙等庄严场所中轴线呈南北方向,而中国古建清真寺则与此相反,由于礼拜朝向的原因,中轴线走向取东西方向。故在古老的清真寺无论寺大寺小礼拜殿总是位于最西端,在此基础上还讲究建筑的对称和均匀的分布。像西安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寺、清真营里寺、南城寺,安康的城内清真寺、静宁南寺、清真北寺、清真西寺,西乡县的清真北寺、清真南寺等古老的清真寺均是这种建筑布局。各种建筑对称均齐给人带来的美感,是中国式的古典建筑美,现代建筑难以企及。

第二,传统古建清真寺采取单一形制建筑和多样形制建筑搭配组合。礼拜殿是每座清真寺的主题建筑,集建筑艺术和宗教功能于一身。但传统式清真寺礼拜殿大多是形制单一的宫殿式样,由前殿、后殿(窑殿)构成。礼拜殿面阔依规模、等级分七间、五间和三间。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为七间,像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即是。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等级划分,面阔九间为最高等级,那就是皇宫建筑。民间建筑不能僭越,这是封建礼制在建筑上的反映。礼拜殿采取宫殿式样,以此显示它的庄严和神圣。虽然在建筑形制上传统式寺院建筑有雷同,较为呆板,然而这些寺院配置一些形制生动多样的副题建筑,大多是起唤拜或观月作用的邦克楼或望月亭之类的造型各异的高层建筑,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的三重檐八角形攒尖顶式的省心楼与六角主亭连两翼的凤凰亭、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三重檐四角形十字歇山顶省心阁、北广济街清真寺的六角形攒尖顶式邦克楼和安康静宁南寺的重檐四角飞翘的望月亭等,还有像安康清真北寺与城内清真寺高大巍峨砖雕门楼等,使人在视觉上发生一些变化,可弥补主题建筑的单调,达到建筑整体上的协调效果。

第三,传统古建清真寺很注重建筑的外部与内部装饰,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装点美化寺院建筑及环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现在寺院的建筑外观上,各类的木雕、石雕、砖雕处处可见。木雕从飞檐斗拱翘角昂立到门窗格扇遍施镂空、雕板刻花;石料既是基础之材,又可雕成石牌坊、石门、石栏及墀面装饰,然而最普通最见长的砖雕,在传统式清真寺触目皆是。寺院门楼、门楣、照壁、墙脊、码头、墙面均能饰以砖雕,形成一个个“花墙”、“看墙”。砖雕内容多为花卉、果蔬、古木和中阿文字。阿拉伯文的宗教常用语砖雕一般置于寺门、过门的门楣上,宗教与装饰用意结合为一体。如化觉巷清真寺内有叫“连三门”的建筑,为寺第三、四进院的过门,三座砖雕门楼随墙并连,前后门楣六处饰有阿文宗教用语,与周围花卉雕刻共同形成装饰墙面,过目难忘。二是体现在寺院礼拜殿的内部装饰上,不论是殿顶天花藻井彩绘还是“窑殿”壁面的《古兰经》文与花卉蔓草、几何图形,无不精于雕饰,充满艺术魅力。两者将中国传统雕刻和彩绘技法与传统阿拉伯书法艺术、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式的伊斯兰教建筑装饰风格。古老的传统式清真寺礼拜殿是最能体会到伊斯兰教庄严肃穆气氛的地方,也是最能欣赏到伊斯兰建筑装饰艺

术和阿拉伯古典书法艺术的地方。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礼拜殿是传统式清真寺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殿内天花板上镶有600余幅彩绘藻井,花饰之外的岔角、圆光皆为阿拉伯文组字图案,技法风格独到。“米哈拉布”(凹壁)为拱尖形,由内向外呈辐射状,形成在它上方与左右做层层扩布的装饰,图案以阿文书法库法体、三一体书写的《古兰经》文及伊斯兰传统装饰的特有纹饰缠枝卷蔓、几何图样为主,再饰以中国传统的牡丹、宝瓶等图样,直将整个壁板布满。凹壁前的一对多棱柱,柱上方的枋木及门罩、垂柱等皆为红底沥金彩绘并套雕《古兰经》文,华丽秀逸。中阿建筑装饰艺术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精妙绝伦。西安的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古老的清真寺礼拜殿里的彩绘藻井、壁板同为中阿传统建筑装饰风格的融合,各有千秋,独具异彩,实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独有之上品,文物与艺术价值相当高。

最后,传统式清真寺的庭院里总少不了传统园林情趣的点缀,如堆石、景观石、鱼池、花草树木等,加之古老的寺院多有古老树种,枝繁叶茂,更增添了古老寺院清幽、肃穆的氛围。

二、混合建筑形式的清真寺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横行,我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我国的宗教以及宗教活动场所成为“重灾区”。作为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的清真寺也难逃厄运。众多清真寺被封、被拆、被占用,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我国西部的甘肃、宁夏等地区的损失尤为严重,许多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被毁于一旦,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和无法弥补。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日益得到贯彻落实,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财产、宗教活动场所被陆续归还。被归还后的清真寺首先面临的事情就是整修重建破败的寺院建筑。

陕西新老混合形式、现代仿阿形式的清真寺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涌现的。所谓新老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建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原是传统古建形式的清真寺,在寺院整修中对受损严重不得不重修的建筑,许多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殿拆除重修。重建后的礼拜殿改传统古建风格为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建筑,而寺内其他建筑仍保持古建风格。这样,整修后的清真寺,已经不是完全的传统古建形式的清真寺了,而成为两种建筑形式与风格共同存在的清真寺了。西安洒金桥清真西寺和洒金桥清真北寺就属于这种新老建筑形式混合的清真寺。这两座清真寺原同为传统古建形式建筑,尤其是后者,相传始建于清初,寺分正院和南北偏院,原建筑有寺门、砖雕二门、南北厅、照壁、月台和面阔五间礼拜殿等,但遭遇两次大的厄运后,古寺面目全非。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寺遭日寇飞机轰炸,一次是“文革”期间寺被分割占用。由于损失惨重,恢复整修原貌难度极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重建寺院中,礼拜殿改建成为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外观三个绿色大圆顶现代仿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建筑。清真西寺也在同时期改三楹礼拜殿为建筑面积近380平方米,外观呈绿色拱尖顶的现代仿阿风格的建筑,成为当时西安回坊清真寺中最先亮相的新形式建筑。两寺的寺门仍为原初古建形式建筑,清真西寺寺内古建形式建筑还稍多些。而成阳市清真寺经整修则是礼拜殿依旧,新建寺门、望月楼等仿阿形式建筑,也属新老混合式清真寺建筑。

再一种情况:中国古建形式与仿阿建筑风格在清真寺某一单体建筑同时出现、融合一体。陕南安康城内清真寺的礼拜殿是出现较早的混合形式的建筑。此殿原系传统古典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改建礼拜殿,改建后的后殿(窑殿)其建筑形式与风格与前殿截然两样,前殿为五楹传统宫殿式,后殿则为仿阿半圆古堡顶、沿墙装饰烛形小尖塔,前后殿有机衔接一起,成为新老形式结合、中阿风格合璧的建筑。进入80年代以后,类似建筑不断出现,像西安小学习巷清真中寺、宝鸡群众路清真寺、定边县清真寺等清真寺的礼拜殿重修后都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在建筑样式与内部装饰上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不仅礼拜殿,在清真寺的寺门、邦克楼这些建筑上也有新老建筑形式与风格结合的实例。如安康兴文清真寺在水灾后重建,礼拜殿完全呈现代仿阿式,但寺院新建的邦克楼却是新老混合式建筑,还有安康清真北寺新建的邦克楼同属此类。前者楼高五层、拱尖式顶,后者楼高七层、攒尖式顶,两楼每层外檐均覆盖琉璃瓦,梁柱间有拱拜式样装饰,传统古典建筑与仿阿拉伯建筑形制、形式与风格融合一体,兼而备之。两座邦克楼同为混合式建筑,但建筑风格略有不同,清真北寺邦克楼偏重传统古典风格,兴文寺邦克楼偏重仿阿风格。

上述混合形式建筑,仅仅是从建筑的外观和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而言的,若就其建筑本身的构成而言,它们都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因为现在的建筑从建筑材料到技术都是全新的、现代的,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建材和技法,传统的风格只能表现在建筑的外观形式或装饰上。即便是完全仿中国传统古建形式的建筑,其结构的关键部位,起承重支撑作用的立柱梁枋大木也被钢筋水泥所替代,成为仅具古典结构外形的建筑,俗称“土洋结合”建筑。不论怎样的仿古建筑只能做到外观的形似,真古建筑的原始质朴和历史厚重感是永远模仿不来的。举一个就近的例子,位于西安西大街的城隍庙曾是中国的三大城隍庙之一,其入口处明清时期建造的木牌楼“文革”中被“破四旧”毁掉了。现已按原貌重新恢复了起来,新牌楼钢木结构,立柱、戗柱全系钢材,坚固无比,木斗拱重叠交错,彩绘金碧辉煌,可谓富丽堂皇、巍峨壮观。但若与同时期建造、同类型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内原物原貌的木牌楼相比,古典建筑艺术的原始美感与意味不可同日而语。

三、仿阿建筑形式的清真寺

现在,仿阿拉伯建筑形式与风格的清真寺建筑,在全国各地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形式多样。阿拉伯一伊斯兰建筑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伊斯兰教最古老的清真寺在公元七八世纪即已出现。如建于公元7世纪的耶路撒冷清真寺、突尼斯凯鲁万清真寺,建于8世纪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寺等世界著名清真寺至今屹立。由于伊斯兰教建筑取材多为石质材料,因此其建筑的坚固性、耐久性更强。在此意义上讲,仿阿式的建筑也是一种“仿古”,它仿的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传统形式和风格。因为现今这类仿阿式建筑从材料到施工完全采用现代化建筑方法,故称之现代仿阿形式建筑。

在中国,具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筑形式和风格的清真寺建筑早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泉州的清净寺、杭州的凤凰寺、广州怀圣寺等。这些清真寺建筑的始建年代均早于我国明清两代。这些清真寺建筑多由砖石砌筑,其布局、外观及细部处理,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非常明显。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陕西,尤其是关中的长安(西安)曾是唐代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唐代以及宋元在此建清真寺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肯

定的,只因历史久远、战乱兵燹,当时所建清真寺已杳无踪迹,其建筑形式更无从所知。然而陕西已知较早仿照阿拉伯建筑风格修建的清真寺建筑没有出现在伊斯兰宗教文化中心的关中及西安地区,倒是首先在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陕南地区出现。如镇安县有建于清代的清真寺寺院建筑完全按照阿拉伯形式,圆顶拱门,一切均与本省别的清真寺不同。

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陕西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逐渐增多。如西安的东新街清真寺、纺织城清真寺、东城清真寺、红埠街清真寺、建国巷清真寺,又如华阴县清真寺、铜川市清真寺、镇安县城清真寺等相继建成。还有正在兴建中的西安西仓清真寺等。包括一些传统式清真寺改建的仿阿式礼拜殿,像西安清真西寺、清真古寺和安康兴文寺等,则数量更多,这些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以其全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出现,丰富了陕西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在外观造型上模仿阿拉伯圆拱顶与尖塔式建筑形式,突出伊斯兰建筑特色。最突出的建筑物是礼拜殿,礼拜殿顶均呈圆拱形,有独立一个大圆顶式的,有三个大圆顶式的,再有一个大圆顶配四个小圆顶式的,圆顶上端金属新月装饰凌空耸立,伊斯兰标志凸显。清真寺的大门装饰为拱尖形式,概莫例外。这种富有伊斯兰象征意义的建筑风格和形式,能使人对建筑物增加感性认识,尤其是处于民族散居地区,仅从外观上就可以让人分辨出建筑的伊斯兰属性。

西安建国巷清真寺是这类建筑形式中较为突出的实例。20世纪30年代由落户西安的河南籍回族因为宗教活动需要募捐购置简陋民房而建的建国巷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扩建和修缮,至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座宗教功能齐全的清真寺。该寺地处西安市商业繁华地段。1995年,该寺及其周边建筑成为城市开发征用对象。经建设单位与该寺协商,由建设单位负责在距该寺一街之隔的地方新建一座清真寺,以解决因拆迁而造成的该地区穆斯林群众没有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场地的问题。1997年易地的建国巷清真寺新建工程竣工,2002年正式启用。

新建的建国巷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现代仿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鸟瞰全寺建筑最醒目的是3个绿色圆拱顶和若干个尖塔形建筑,3个圆拱顶各自独立,互不相连。依其大小分别为礼拜殿、女寺和寺大门的建筑顶部。位于寺西南角最高大的塔,不似其他塔形建筑仅为建筑点缀,而是名符其实的宣礼塔。塔高33米,圆柱体,内有蹬道直通塔顶。塔设计甚为精妙,从外观看,塔与礼拜殿似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塔与礼拜殿的结构是一个整体,登塔之门便设在礼拜殿内西南角。塔在全寺众多圆顶、尖顶和平顶建筑中,突兀矗立,英姿挺拔。寺门位于南向东侧,为一独立建筑,门顶装饰一大四小圆拱形顶,门内券为三层拱券状样式,层层内收,凸显变化。寺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000余平方米,礼拜殿位于坐西向东的二楼,南北分设踏步台阶,建筑面积560平方米,高大豁亮,可容纳600人同时礼拜。殿下一楼临街,装修成商业用房,房屋租赁以养寺。东向为三层建筑,作为寺洗浴、办公、阿洪及经学学员用房等用途,另外,寺礼拜殿北侧的清真女寺(另有大门),也是寺整体设计与建筑的组成部分。寺在首先保证建筑的宗教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建筑的多用途、综合性功能。

其次,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打破传统式建筑格局模式,建筑整体布局灵活自由,依据地盘及走向,因地制宜建筑,最大限度使建筑面积增加并综合利用。这主要是由这类建筑自身的建筑空间,也即占地面积所决定的。这类建筑前身一般多为虔诚的教众捐资购买的民用建筑,周边多为民居,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这方面是不能与传统古建清真寺相比的。因此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必须呈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比如西安红埠街清真寺,该寺地盘呈南北狭长形走向,礼拜殿坐西向东起建已不可能。该寺采用因地制宜整体灵活布局。主要建筑建在南、北及东向,平面布局呈“凹”字形。寺门及沿街商业房建于北侧,东向为水房与其他用房。礼拜殿坐落南侧,占尽东西走向,殿门辟于东北向,入殿后,右向即为礼拜正确朝向。礼拜殿为上下双层建筑形式,两层之间在“窑窝”(凹壁)处上下相通,以便上下均可听到伊玛目领拜之声。形式别出心裁。与此情况相类似,正在兴建中的西安西仓清真寺,其地形呈东西狭长状,建筑主要建在东西两侧,西侧二三层设计为礼拜殿(亦为双层形式),东侧一层为洗浴室,其上二三层作其他用房。南北两侧设走廊连接东西向建筑,中间留有小天井。从建筑平面看,寺整体布局好似一矩形的“回”字。设计甚是巧妙。

占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是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共同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已有土地面积,巧妙设计布局,多层多样形式建筑是这类建筑的切实考虑和需要,在满足和保证建筑的宗教功能之后,尽最大可能兼顾到建筑的其他用途,充分发挥建筑的综合使用效益。这类建筑多为二、三层楼房结构,有的礼拜殿与其他综合建筑各自独立,如红埠街寺、东城寺、北关寺、纺织城寺,有的礼拜殿与其他用途建筑形成一体,一层综合利用,二层为礼拜殿。如东新街寺、建国巷寺、西仓寺等。但不论建筑结构有何区别,如果面临街道都将沿街建筑作为商业用房对外出租,其收入用于养寺。像建国巷寺、东新街寺、东城寺、北关寺、红埠街寺、纺织城寺等皆如此。在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城市里,建筑的多功能综合利用显得非常实际和重要。

第三,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装饰简洁、色彩明快,极富时代气息。这类建筑所采用的钢混结构和现代装饰方法,与传统式清真寺建筑砖木结构及装饰技法迥异,也难以做到传统建筑装饰的繁缛铺陈。仿阿式清真寺建筑装饰特点在于外观注重色彩,墙面素色贴瓷,通体采用白色、乳色、米黄等浅色,礼拜殿圆拱顶纯用绿色,冷暖两色搭配,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更显建筑线条洗练,使阿拉伯一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礼拜殿内也是素色墙面,地铺木板,涂以重色。西向墙“窑窝”(凹壁)处除有呈拱尖形或多圆心复叶券形,起到礼拜朝向象征外,一般不再作其他装饰。寺内其他建筑物的门窗、柱券、廊沿等部位,也都饰以半圆状或尖拱状,形成与礼拜殿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总之,简洁明快、朴素淡雅是其建筑装饰的基本格调。

四、建筑形式透露出的文化意义

建筑形式既是建筑最直观的表现,也是建筑生命与力量的最好体现。但是,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都不会是孤立的、偶然的,在其背后必然有着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的极大影响,同时,自然地理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联系陕西清真寺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发展历史,并略作深入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可以从中透视出几点文化及社会意义:

其一,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和过宗教生活的宗教建筑,然而中国传统式清真寺由于它形成于中国

明清封建时代,在高度中央集权、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建筑亦必须遵从当时的政治文化制度,建筑的形制、体量、规模等不得逾越建筑礼制要求。甚至连建筑材料也有明确的等级要求。因此,传统式清真寺在建筑形式上亦须依附当时主流文化的要求,必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并长期存在。但是,作为宗教寺院的清真寺,总要有自身建筑特征的显露。于是礼拜殿内极尽铺排夸张装饰,在此充分体现建筑的属性,同时也使教众在此充分体味宗教的氤氲。故含蓄于外、夸张于内成为中国传统式清真寺的一大文化特征。

其二,模仿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特点而改建、新建的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它的建筑外观夸张而富有民族个性,色彩强烈充满时代气息,仅从建筑外观就能让人给建筑属性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但是这类建筑形式的礼拜殿内部装饰却是简洁而朴素的。具有一种张扬于外、简约于内的文化特征,这与传统式清真寺外敛内放特征形成鲜明对照。透过现代仿阿式清真寺建筑现象,我们应理解并体会到这是时代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倘若不是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是国家政治的日益昌明,不是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日益得到保障,富有穆斯林民族特色的清真寺能很自由、很容易地一个个涌现吗?

其三,无论何种形式的清真寺建筑,除受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影响之外,一定还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因为建筑本身是物质性的,因此它的修建都必须依靠财力的支持。在此意义上讲,改建或新建的现代清真寺建筑,既是时代潮流下的产物,也是现实的选择。本文的第二部分所列举的新老混合式的清真寺建筑,其礼拜殿之所以最终改变形式,除有跟随时代发展、追求民族审美心理之外,最终应该说是受经济因素决定的。现代形式建筑与古建形式建筑相比,其建筑成本要低很多。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老清真寺在修建时首先必须保证真材实料,这样才能“修旧如旧”,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现在木材愈来愈匮乏,尤其古建筑的大木材料已十分难求,更何况对施工人员与质量还有专门的要求。所以其建筑难度大、要求高、成本亦高。

其四,陕西在明清时期曾是中国伊斯兰教学术文化的中心,清真寺众多,仅“关中各地共有清真寺八百多座”。但是经过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回民起义以后,这些清真寺建筑皆荡然无存。仅余西安城内西角隅(今西安市莲湖区辖区)的“七寺十三坊”幸免于难。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七寺”当中的3座,另外4座是大皮院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寺、清真营里寺和洒金桥清真北寺。这些古老的清真寺“各自虽历史年限不同,形态各异,但都是回民街区建筑的精品,带有街区标志的性质,并且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宝库中不能再生的瑰宝”。“七寺十三坊”形象说明了清初这里清真寺的分布和当时西安回族传统居住格局已经形成规模。现今“西安回坊”的概念便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由清真寺、坊、坊民三者一体构建而形成的“西安回坊”这一社会聚落,有着与周围环境迥异的民族风情,已成为陕西西安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是千年古都历史文化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沉积的结果,在全国是唯一的。这道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考虑过把西安回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列为其资助对象,但因我方当时准备不足错失良机。2004年9月,西安媒体曾在来西安的外国旅游者中搞过一次英文问卷调查,了解老外们对西安的感受、印象与建议。在收回的百份问卷中,感受和印象最深的是西安古城的历史风貌,尤其是西安的北院门及其附近的清真寺、还有传统的清真饮食小吃。而建议最多的是应该保持古老城市的原有现状和风貌,保护好西安的老宅子老街道。因此,我们更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世界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整体规划、合理保护好这一珍贵历史人文资源,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造福后人。否则,任何因暂时商业利益或一时政绩驱动而将之毁坏,其损失不可估量且无法弥补,更重要的是还将背上愧对历史与子孙后代的重负。

其五,陕西的关中、陕南、陕北三个地区是依平原、山地、高原不同地貌来区分的。因此,陕西境内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陕西文化必然存在南北差异。这一点也可以从陕西清真寺建筑文化上反映出来。把关中西安与陕南安康现存的传统古建形式清真寺建筑略作比较就能看出。同为古老清真寺,西安的古寺整体上建筑形制恪守古制,建筑庄严稳重,气韵阳刚冷峻。单体建筑礼拜殿多为明间前檐与前后殿组合,殿前置月台,映衬礼拜殿之雄伟,典型北方建筑气度。安康的古寺建筑整体上兼具南北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建筑的质朴端庄面目,又具南方建筑阴柔气韵,像寺门高大砖墙或厢房硬脊山墙呈高低起伏云墙状,完全江南园林意趣。安康的礼拜殿前多设抱厦,很少置月台,抱厦(还有厢房)前檐多为向上拱起的曲面棚板,使得建筑室内轩亮,也是南方建筑风格的表现。

责任编辑杨进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清真寺陕西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