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2009-06-1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祖国思想

顾 琴

新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但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课标”所指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

课标是这样规定,但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并不是都能正确贯彻“ 文道统一”原则,会出现“重文轻道”,或者“重道轻文”的现象。要么,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教育性。要么,片面强调语文知识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思想教育。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分割成两个教学过程,把思想教育搞成附加的、外在的东西,这样的思想教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现象都违背了“文道统一”原则辩证统一的规律性。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语文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的统一体,是“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中,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或者片面夸大育人,而置语文训练和能力培养于不顾。只有正确贯彻这一原则,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渗透效果。

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发觉传统的语文教育忽视了美育、德育的功能,而正在逐渐将这些功能融入其中。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讲授具有非常浓厚的德育色彩的文章时,教师们总会觉得枯燥,而学生会倍感枯燥。而且学生认为这个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已经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跟他们再多说,他们就会厌倦。语文课虽承担着特殊的处理道德问题的任务,但它毕竟不是专门的道德情操课,任何道德说教、道德指导或是对学生的信仰和个人生活的直接干涉都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最具有叛逆性的时期,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整天在耳边絮絮叨叨进行思想教育的老师,而是一个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指引他们、成为典范的教育者。

杜甫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才是德育在语文课中的表现形式和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现在有人经常说虽然在搞素质教育,但做法跟应试教育没有区别。学生减负减负越减越“富”,书包越来越重。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是看这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有多少人,这个学校考取重点大学有多少人,它才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有家长就说过:学校最好天天不要放假,那样我们家长也放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也只能去追求分数,怎样才能做到“心安理得”?只讲考点,讲修辞、讲表达方式、讲说明方法、讲论证方法……跟考点无关的内容就不涉及,哪里有心情慢慢地跟学生讲“道”。再加上现在中考,现代文不考课内语段,很多教师都草草了事,有些课文稍微点一下,有些甚至说这篇课文不重要就不讲了,不知道在教师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课文是重要的,在他们看来还不如节约点时间多做几个语段来的实际。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会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材所特有的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使“文”与“道”达到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应该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讲授历史事件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出创造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英勇奋斗和聪明才智的篇章,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是学习的典范。如《陈涉世家》是要告诉学生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如《捕蛇者说》是要学生明白在当时的社会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同时也要体会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欣赏壮美的祖国山河与陶冶学生的情操相结合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神奇壮丽。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川景色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作者把黄山的奇峰怪石,黄山松的姿态各异、生命顽强;黄山烟云的轻盈飘忽;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上课时再配上中央电视台拍的视频,学生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黄山,去领略它的神奇。学生们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深深折服。但在这时不能戛然而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更要启发学生挖掘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更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欣赏祖国秀丽山川的同时,陶冶情操,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整个过程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无法直接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之前讲了很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那些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只能通过幻灯、视频展现给学生看。但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家乡的美,带学生去看油菜花,他们可以很仔细地观察;带他们去看即将要收割的水稻,他们明白劳动的艰辛;带他们去市民广场,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而这些成了他们很好的写作素材。从而学生会真正地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教师身兼教书和育人两副重担,应用心地去体会、去实践,在教学中切实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达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水乳交融,给学生双重营养。在教育方式上要精心、细腻,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启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亮.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朱惠明.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J].安顺学院学报,2008,(2).

(顾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通州育才中学 2263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祖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我和我的祖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