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言文教学中“矫枉过正”现象的几点思考

2009-06-13张桂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手段文言文

近年来,伴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弘扬,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读,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工具性,只讲人文性

多年以来,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始终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则强调“字、词、句、篇”。这就误导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知识领域,只把入选的文言文当成语言文化知识的范例来讲,从而忽视了文章的人文和艺术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附带提一提,甚至干脆弃之不顾。

新课标除了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外,还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于是,一些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了出来,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从忽视人文性,只重工具性,走向了忽视工具性,只讲人文性。置文言文的语体特征于不顾,把古文当现代文来教。如,教《陈情表》只强调“孝道”,教《<指南录>后序》大讲爱国主义精神,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其实,只要细读新课标就能看到,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去,就是:不是不讲“字、词、句、篇”,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把人文性和思想性渗透在知识的讲解之中;也讲人文,但绝不是教师一味的说教。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做到工具与人文并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二、抛弃讲和练,只重“说”和“演”

过去,许多教师仅仅把文言文当作“古代汉语”的学习资料,整堂课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解语法知识,学生则是埋头做笔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一些教师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作为教学的原则,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浅层面上的热闹,文言文课堂充斥着华而不实的“戏说”和“表演”。如,一位高一老师教《鸿门宴》,让学生自学后表演课本剧,教师的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常识和文言功底,最终笑话百出,变成了一出闹剧。

之所以出现这种“矫枉过正”的现象,还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失之偏颇。教师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文言文学习初期,没有教师有力的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便无从谈起。新课标虽然没有提及训练,但这只是为了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机械训练。弱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盲目地排斥训练、摒弃训练,只注重浮夸的“说”和“演”,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实际上避重就轻,舍本逐末。

三、轻视传统教学手段,过度使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日益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诚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确实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然而,对多媒体的简单理解和过分理解,使一部分教师走向了又一“矫枉过正”的误区:课前,教师不再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绞尽脑汁,想用声、光、色、图来刺激学生。没有画面的,就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有材料的,则不管是否需要,多多益善。结果是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教室变成了录像厅。

不能否认,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直观人物形象有所帮助,而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十分有限。其实,“讲读”“板书”都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笔者曾听过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肖家芸先生教授《左忠毅公逸事》一课,虽然肖老师也用笔记本电脑授课,但他有意规避了多媒体的滥用,只是展示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两幅画像,其余仍然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完成,但这堂课依然十分精彩。可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是由授课内容决定的,切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多媒体的使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多媒体和黑板、讲读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张桂珍 徐州高级中学2210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手段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