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诗歌单元教学初探
2009-06-13陆卫仙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苏州大学出版社)第四册重点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诗歌单元占了整本教材三分之一内容,这个分量安排契合了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爱诗、追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考虑到职高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课余时间相对充裕的具体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徜徉于诗的国度,流连忘返,收获颇丰。
预热:感受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是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往往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特点的把握,在进入诗歌单元前,笔者选择几首同学们熟悉的诗,为他们爱诗的激情进行预热加温。
首先,与同学们一起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诗中的数量词:“千里”“一日”“万重”,以此为契机沉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表露出来的轻快、狂喜之情。杜甫的《绝句》,引导学生把四句诗想象成四幅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画面色彩明快、精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时空交错,而又两两完全对仗,真是绝妙好诗。再如现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诗篇短小,但内涵丰富,靠什么来表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容易找到答案,作者以时间的推移,意象的变换,把乡愁的内涵不断扩大,直至上升为一个民族的乡愁,所以深切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通过教师辅导,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之美,更对诗歌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有了形象的认识。
有了感性的认识还不够,还必须帮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笔者以课本第一二单元的目录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发展脉络,不仅让学生知道古典诗歌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三大版块外,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今体诗)之分。古体诗中又以《诗经》和《楚辞》各为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两大源头,课本中的开篇两首《氓》《国殇》分别出自这两本诗集。近体诗则是唐代人为了区分自己所写的律诗和绝句而定下的名称。课本第一单元全为古典诗歌的赏析,第二单元则进入现代诗歌的欣赏模块,它是诞生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用现代白话文创作的诗歌。通过这一简单梳理,学生对诗歌发展历史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升温:结合诗歌特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用激情的教师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但凡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定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激情,这种情感发自作者的内心,也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千万个读者的心,在世人心中留下永恒的魅力。但学生需要教师的激情引导,才能进入诗歌情境。
如讲授《山居秋暝》一课,笔者这样让学生感受诗歌安谧恬静的意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遐想,遐想那默默屹立在山坡上的松树,那静静投射在林间的月光,那缓缓流淌的清澈山泉,那安然偃卧在泉底的鹅卵石,多么安谧恬静,而在这悄然恬然的氛围中,透过竹林的包裹和山峦的遮挡悠然飘来的浣纱姑娘的欢笑声,更是入人耳膜,引入注目,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教师的深情渲染,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诗人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心理感受,理解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再如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首先以诗意的语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在赏析完第一小节之后,笔者会轻缓地说:“康桥的岁月,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留下过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从康河悄悄吹过,又悄无声息地溜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依依惜别,飘逸而洒脱。”而到诗歌的结尾,笔者又会动情地说:“满腹才华的徐志摩走了,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像流星一样划过长空,化作了‘西天的云彩。1931年,诗人乘坐的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年仅35岁,他就这么悄悄地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他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这些富有诗意和激情的语言,把教师对诗人的欣赏、惋惜与不舍充分表露,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体验到了诗歌的意境,把握了诗歌的精髓。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永恒的魅力之所在,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一定要善于铺垫情感,创设情境,将学生与诗歌相关的情感体验唤醒,从而使他们沉浸在诗歌的情感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精选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数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性,短短的诗句中包含有丰富的画面,学生因不具有那么丰富的人生体验,有时单凭自己想象很难以感受作者描绘的美景,这时,教师则完全可以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如《春江花月夜》开篇八句极写月下美景,创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美则美矣,然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职高学生而言,有些句子相对难懂了些。教师则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挑细选与诗句内容相配的画面,学生利用教师展示的一幅幅画面细细品味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江潮无垠,仿佛与海相连,一轮明月随波涌生;月光笼罩下的千里春江,处处流光溢彩,波光粼粼;江水曲曲弯弯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世间万物浸润在梦幻般的银色世界里,“流霜”“白沙”都不见,只有皎洁的一轮明月。精美的画面与空灵的诗句完全融为一体。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人在词的上阕给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的秋色图,为了让学生对“万类霜天竞自由”有更形象的认识,对“色彩绚烂、生机勃勃”有更深切的体会,教师则可以一一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以便让学生有强烈的视觉上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除了绘画美之外,还具有音乐美,所以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还可引入音频材料,如播放名家朗读资料,倾听朗诵者如何步入诗歌情境、诠释作品内涵;也可进行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中走入作者内心、把握诗歌节奏。
当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度”, 切切不可为贪图方便,胡乱从网络上下载课件,一切应以学生的理解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合理利用,谨记恰当的才是最适宜的。
回味:课内外结合,注重诗歌教学的课后延伸
1.推荐优秀诗篇,课后进行再阅读
中国优秀诗歌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仅凭教本的学习、教师课堂的讲解,还远远不够,学生必须充分用好课后时间,多多诵读、细细体悟,真正养成爱诗读诗的好习惯。
首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尽可能推荐相关的优秀诗篇给学生。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推荐学生课后读《毛泽东诗词选》,感受一代伟人以博大胸怀所著出的华美诗章。读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受豪放派代表词人写出的悼亡词同样情意缠绵,凄凉哀婉。讲完《再别康桥》,可以介绍徐志摩的另一首小诗《沙扬娜拉》。学完《致橡树》,推荐学生品读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中的哲理。学生通过教师精当的推荐,一定会对中国诗歌心生膜拜之情,激发读诗的欲望。
其次,教师应把一二两单元列出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印发给学生,要求熟读,到小组长处背诵,并把背诵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一定会在诗歌的感悟上得到提升。
2.进行多种形式的小诗仿写、诗歌竞赛活动
学以致用,大胆进行仿写。如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则布置学生把下面的诗作仿写完整。
“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长大后 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 爱绵绵
而现在 母爱”
还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诗歌竞赛活动。如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诗句头尾相同字句的串联,串出最多人数组为胜。或背诵与“春天”相关的诗歌,背出最多组胜出。总之,形式多样,目的唯一,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学诗热情,营造班级良好的学诗氛围。
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青春年少,正是诗心萌发的年龄,希望所有的学生们都能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之下永远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诗意地生活,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A].朱光潜全集(第三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周萍.为什么你的眼中没有一丝涟漪[J].中学语文教学,2006,(4)
[3]郭惠宇.点燃文学火把 照亮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2006,(10).
(陆卫仙 江苏省靖江市电大职教中心校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