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望闻问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9-06-13邓胜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重难点教材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材既有灵活、生动的一面,也有抽象、枯燥的一面。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自主实践能力为目的。顺应改革的需要,合作、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诚然,改革后的课堂在自主、探究中活了、生动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讨论频繁,合作探究争吵不休。从而导致教学目的、重难点难以落实,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始终贯穿课堂,紧紧抓住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望”中生机。所谓“望”就是观察。“望”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发现并确认开展教学环节的时机,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在一节课中,既有老师望学生,又有学生望老师,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老师的“望”来展开的。

首先,是上课前的“望”,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瞬间,眼睛要望学生,而且是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充满关切的眼光望学生,通过师生间的这一“望”,要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望”,这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望”。一望全体学生,老师应该把目光送给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注意他们,督促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观其色,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应、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二望个别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哪些学生发表言论,哪些学生一言不发。教师通过“望”就要思考、确定,如何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指导、点拨他们,让有效的合作学习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从而达到语文课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对教学效果的“望”,老师在准备做课堂总结前也要把目光投向学生,来回扫描一下,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下面是总结性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老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关心我们。

“闻”中求异。所谓“闻”是指听,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听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闻”学生的声音,通过“闻”来了解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同时,教师也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就要认真听学生的反馈:对那些理解能力强,发表见解确切的学生,教师要态度明确地欣赏与赞同;对那些不加思考脱口而出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婉言地指出不足,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对那些“沉默是金”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进行思考、发表己见,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

“问”中激智。所谓“问”是指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问”,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因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知识范围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才能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由于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贯彻指导性和创意性原则,提问要突出重点,有层次,不搞“一步到位”。通过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切”中求实。所谓“切”是检查、反省,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切”教与学的脉搏。 “切” 从教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解决好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让语文教师身上特有的人文精神感染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走入艺术和人文的世界。“切”从学的方面来说:则是要求教师诊断出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路上是否遇到困难,如果有,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良好习惯为主,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

实践证明,由“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组合而成的方法,特别适合新课改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这种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思路,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也能使学生正确感知教材,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师生始终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和谐发展,共同分享彼此思考的成果。

(邓胜伟 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736107)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重难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