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沐浴在现代诗歌的阳光中

2009-06-13姚永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歌语言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痛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诗歌往往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之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歌一直作为文学的主流,不停地奔涌向前,其中有低谷,有回溯,但从未丧失生机。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诗,不仅从丰富的古典诗歌和民歌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而且也从外国诗歌中取得了有益的借鉴,在不断的变革和创造中沉淀出了一大批内涵丰富、艺术形式有独创性的杰出诗作。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典诗歌有比较多的积累与类化认识,相形之下对于现代诗歌则较为陌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此种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努力纠正这种偏差。让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携手并肩走进中学课堂,走进中学生的文化生活,也让现代诗歌的艺术光芒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灵感,感召学生的人生。肩负起沟通古典与现代,传承中国诗歌传统的重任。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共选编了20多首现代诗,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文质兼美,可读性很强。语文教师要在认识上扫除障蔽,以长远、积极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学,用好教材,从而使现代诗成为学生们认识社会、感悟生活、陶冶情操的另一有效途径。

一、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诗歌教学观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发展到今天,却越来越边缘化。有人说当今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诗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了,人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已大大降低。并且中考、高考限制学生以诗歌形式作文,那么就算从小学从中学抓诗歌教育,也是吃力不讨好,反正都不考,还教现代诗歌做什么。况且不少现代诗歌空灵、朦胧、缥缈,中学生难以读懂,学习现代诗歌价值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抓分数抢成绩,这就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属于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何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真正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爱好、兴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排斥诗歌、漠视诗歌,应该重视几千年优秀诗歌文化传统的承传。应该是重视诗歌教育,不轻视、忽略现代诗教育的老师,要把广大学生引入诗歌的殿堂,让更多喜欢诗歌、有诗歌创作天分的诗才在青春时期就与诗歌相识相知。

语文教师还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要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其效用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一个入门与逐渐提高的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集中地接触诗歌,能积累一些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从而为他们迈入一个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奠定了一点基础。虽然有的诗歌深邃的意蕴学生暂时不能理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厚,他们会逐渐参悟诗里的秘密,忽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情感体验,这不正是实践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吗?

二、增强现代诗歌对学生的吸引力

诗歌是通过凝练、准确、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展现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因此,现代诗歌在语言、感情、意境等方面更与现代生活合拍,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巧设课堂导入,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导入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令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虽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为整首诗的学习蓄势兴波。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人谈诗》第一课时时,笔者的导入语是: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曾如是说:“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感情,表达一种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题为《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诗歌,也许我们会“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2.抓住契机,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地震可以震毁我们的家园,却震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特殊的情境下,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它的简洁、生动、迅速、情感集中、表达畅快的特点此时被更多人所青睐,涌现出大批和地震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诠释人性中的至爱至诚至善,安慰逝者,祝福幸存者,激励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笔者把这些发自肺腑、直抵心灵深处的诗歌及时推荐给学生,如《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孩子,来生我们一起走》《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祖国在上》等,学生们被这一首首饱含感情的作品深深打动,唏嘘不已。我们共同交流读诗的感受,大家达成共识: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充沛的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感受诗歌魅力

(1)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学生可从教材中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也可从课外材料中寻找,但要说明喜欢的理由,鼓励配乐朗读。由老师和部分同学担任朗诵比赛评委,对学生比赛情况进行点评。最后由评委会评出各种奖项,如最具表现力奖、最具人气奖、最有激情奖、最佳音效奖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2)开展名诗推荐阅读活动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诗坛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他们创作出大量的新诗,很多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值得欣赏和借鉴。此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扩展,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推荐一些短小精悍、蕴含深厚的新诗,并从内容、感情、语言等作简要评析。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积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

(3)尝试诗歌创作,放飞心中的歌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诗歌写作是一座极富开采价值的金矿,诗歌写作中感情的抒发、意境的开掘、语言的锤炼,对于其他文体的写作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写诗,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使想象力更加丰富,情操得到陶冶,文学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方法一:改写。把古诗词改写为现代诗。如对《春望》一诗,可在熟背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变换角度,写成一首与诗人直接对话的现代诗。

方法二:仿写。仿照所给例诗,写出自己的诗歌。所选例诗除语言优美之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模仿。如让学生仿写冰心的《墙角的花》这类小诗,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写的意识。

方法三:创作。自由选题,独立创作属于自己的诗。鼓励学生通过精彩的语言,描绘心中的独特感受与绚丽多姿的世界,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四面八方,让心灵在诗的天空自由翱翔。

通过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们最大的收获是:诗歌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在真切的情感的支配下,人人都可以是诗人。

三、教给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章法和规律

语文作为工具,它必须是有形的东西,教学时只有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有“形”可感,学生才能有章法可模仿,有规律可遵循,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工具可使用。语文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章法和规律。所谓授之以法,无疑是一条根本途径。

1.知人论世,把握主题

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相关背景资料,课堂上展示交流。既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又有助于拉近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歌由于语言的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而形成的一些空白,快速走进诗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初读不大好懂,在了解写作背景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后,诗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2.美读吟诵,感悟诗情

诗言志,诗传情。作者的情感往往在缠绵的语句中流淌,在铿锵的语句中喷薄而出。美读吟诵,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学生只有在低吟浅唱中,在纵情高歌中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教师在学生朗读重音、语气语调、节奏把握,表情达意到位等指导必须到位,通过范读、配乐朗读、男女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营造尽情美读吟诵的氛围,寻找与作者心灵达成共鸣的契合点。韩军老师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深情背诵,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令现场成千上百的听课者潸然泪下,这就是诵读者之“心”与诗歌作者之“心”达成共鸣、心心相通的典范。

3.丰富意境,深化意蕴

诗歌一般以含蓄为美,而含蓄美就离不开意象之美。什么是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之“意”(情意)的“象”(具体形象)。诗歌创作是“立象以尽意”(孔子语),阅读理解应该通过意象领会其情意。从诗歌的意象所构建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的东西。如《一个深夜的记忆》中先后出现的意象有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这一切构成了如画般的美丽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描述诗意,丰富意境,体会诗歌营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披文入情,再次体味诗歌中流淌的诗人的情感,学生会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诗歌描写的是月光下的美景,但目的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抒写盼望长夜结束殷切期待光明的乐观情怀。

4.品味语言,感受美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诗歌是文学的骄子,可谓“美”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和挖掘 “美点”。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感受美点。其一,找出《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美,美在 ”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展示出来。学生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做答。其二,根据诗句闭目想象《乡愁》的四个画面,然后选取其中某个画面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进行扩写,要求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使静态的诗句充满动感。其三,拓展阅读,推荐席慕蓉的《乡愁》,请学生谈谈两诗的异同。如选材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比较等。在共同寻美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所学诗歌特点穿插进行,灵活地加以整合。教师在指导时要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潜移默化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归纳总结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有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过程,找到一条科学的赏析现代诗歌的路径,用以指导学习。

诗歌是属于“真”“善”“美”的,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沐浴在现代诗歌的阳光中,从现代诗歌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激情,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军.新语文教育:“除旧布新”“反本归根”[J].语文教学通讯,2005,(7-8).

[3]贺敏.诗海探珠不宜迟[J].语文教学通讯,2002,(3).

(姚永红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222002)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诗歌语言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