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次尝试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009-06-13张维
张 维
语文包括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人类文化组成之一的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交际是基础,人文是内涵,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个体自主地理解运用语言、自主地领悟其人文性内涵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正是强调了这一过程,它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它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也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与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或者更直接地说让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接受这种转变。身边一位老师的尝试让笔者陷入了思索。
同组的一位老师,因为学校所采用的选修教材的缘故,开始了半个学期的诗歌单元的教学。传统的诗歌教学套路是比较单一的,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经历意象分析诗歌感情。但对于高师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专业课程的安排和学习积淀的水平等原因,诗歌单元的教学历来都是难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理解的环节。这位同事大胆地采取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将一个单元几首诗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将教学环节的所有活动(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全部交待给了学生。而在这个整个的教学活动之中,老师的身份只不过是学生团体的协调者、资讯提供者、计划咨询者。每天课间,总会看到一群学生就自己搜集的资料或是制定的教案课件围着同事或同组的搭档争吵不休,很是热闹。而在随后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听课的笔者发现,课堂则更为热闹。学生的小组讲课,有主讲,有资料展示,有帮衬,甚至还有为了带动课堂气氛而主动参与回答的“托”……这看似一锅粥的情景却让人很是兴奋。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课件做的有模有样,处理环节井然有序,教学进度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这前后的整个环节我们看到了学生积极投入地展示自我参与其间的热情。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上的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依照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而在这个环节中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这说明,能力的培养应该立足于教学,但它的投射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单一的课堂的45分钟。如何让这45分钟都这么精彩却不是简单就能达到的。从参与活动指导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抓实基础
基础是前提,是能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即没有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便无从谈起自动建构知识,也就无所谓自主学习了。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为能力而能力,为方法而方法,忽视了基础的重要性,所追求的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漂渺。从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章”入手,从最根本的入手,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重知识而轻能力,也不能重能力而轻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我们只有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基础知识,才能逐步提高能力,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地会自主学习。当然,这个阶段是最为枯燥也是最为艰难的入门阶段,如果能很好地辅导学生参与其间,下面的环节就会更为轻松一些。
二、让学生提问讨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些枯燥或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积极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思维活动或者跟不上节奏,仅是随意、机械地接受一部分感知到的信息。我们可让学生自己反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可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让人人动脑学做学习活动的主导,学生就可以牢固地掌握需学的知识。
我们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可以涉及课文内容和表现方法,也可以涉及结构安排和对句段的理解。如对选修的课文,则可以先用投影打出若干能体现该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习,然后组织讨论,最后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而达到掌握课文的目的。老师要坚决保持自己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不能居高临下。如果学生的选题确属老师的专长,老师也是学生的合作者,老师提供的知识、观点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别的渠道论证,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这是主动学来的;当学生的选题越出了老师的指导能力范围时,老师就是学生的支持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请教有关专家,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要求同,还要善于求异,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驾驭知识。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了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把讨论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强化说的训练,如此许多比较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让学生总结方法
自我总结方法也就是学生运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去寻找具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有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尽管掌握了学习的结果,但不能说明他懂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虽然这些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些知识及技能,但这种学习阶段仅仅只是达到“学会”,而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仍没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判断能力及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只能是“不会学”,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学习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必定受益无穷。自主的学习,良好的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位同事在学生每次咨询或是期待老师给出评判的时候,总要对学生小组成员提出“有没有不同意见”“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类的问题就是在促使学生自我总结完善的过程。
四、让学生主动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不仅是吸收的过程,更是读者的再创作的过程。从整体入手反复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自读课文,自拟提纲,这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独立钻研活动,也是一种较高级的自主学习活动。尤其是在现在的客观环境下,网络系统的普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算个人电脑尚未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手机上网也为学生的信息采集提供了网络知识资源的仓库的可能。相对于书本或是教师的资源储备,网络的信息量的丰富和完善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合理的疏导,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搜集资料,形成借鉴他人意识。
五、让学生学会整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学习,有些学生都感到没有兴趣,枯燥无味。什么原因呢?因为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感、收获感,故兴趣渺然。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整理,这样即让知识更加体系化,又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长期以往,学生必定对学习感兴趣,并且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位同事又提出一个方式——利用电脑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资料库,将不同班级学生制作的同一首诗的课件集合在一个文件夹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后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就同一首诗的得与失进行沟通交流,而心得体会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深入。
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将学习变为了我要学,我来学,甚至是最后的我来教,充分调动了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当然,在努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只考虑如何培养,而忽视其它主观因素,教师应经常问问自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们老师的问题指向性是否明确有关?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总之,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每当学生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楚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与实行,语文教学的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发展,教育领域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是目前教师急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而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更深一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张维 江苏省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