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关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09-06-13彭冬梅
阅读对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养成都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提高阅读技能,积累阅读经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和做人,感受经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语文新教材也在加大阅读量,刻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时落实阅读这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
一、合理引导,激发兴趣
首先,陈清利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的道理: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阅读,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感受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的优美音符;阅读,提高人的修养,净化人的灵魂,成为高尚的人。懂得这些道理,学生自会志存高远,重视阅读。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吃透课本这个现有的教材。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延伸,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故事更具诱惑力,以激起学生的爱增情感,从感性上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爱学语文,爱读书。最后,要给学生留有自己选择读物的广阔空间。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显然,成功的阅读也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自主、自然的阅读中,学生才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才能体会到阅读也其乐无穷。教师在其中只能是引路人,明确阅读的目的,让他们自由阅读,体会其妙境。
二、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1.改变教师包办分析行为,归还学生自主阅读空间
一直以来,语文课上教师都是以自己讲述为主,过分地强调课文分析。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往往因为那些繁琐的知识性的分析而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教师的分析占据了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结果常常是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其实,作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辨能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独立阅读、博览群书。因此,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创造宽松的阅读氛围、督促学生养成独立阅读习惯、点拨阅读方法技巧上。学生在独立阅读中的收获,有时远比被动听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多。
2.改变教师的“满堂问”,倡导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阅读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文章,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我们的教师在分析阅读文时,往往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创意,虽然学生的回答令教师满意,但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根本不能适应他们智力和技能发展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倡导学生发散思维,不要求答案的唯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各抒己见。
三、阅读讲求循序渐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从字面意思到内在联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须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过渡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阅读篇幅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碰到的问题、困难也会相对较多,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发生转移,不能将阅读进行到底,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做好文章的“圈”“点”“勾”“画”工作;养成搜集、整理文中相关信息的习惯;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做到“读中思”“读中疑”。
读才会有疑,疑才会有思,深思熟虑才会有所获,阅读有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功能。通过阅读能开拓思维,陶冶审美情趣,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阅读和轻松应对各种考试,因而阅读教学不可忽视。基于农村中学学生读书环境差、读书少、阅读面窄、阅读应考能力差等现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认真抓好阅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希望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为贯彻落实中学语文阅读共同努力。
(彭冬梅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贺龙中学42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