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2009-06-13陈沭颖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诗人光照千古,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因为,“美是诗的本质”,所以优秀的诗歌能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
一、摆在面前的任务
正是因为诗歌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诗歌,将对诗歌的意蕴欣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些诗歌当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奇葩的古典诗词占绝大多数,其中涉及到数十位诗词名家。可以说,摆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的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199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青少年中发起了“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并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2002年的高考对古典诗词的考查改变了前几年的考试形式,把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这种对古典诗词考查形式的改变,一方面体现考试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具体规定了“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培养学生较好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
据一项有关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看法,38%的人选择“一般”,33%的人选择“较差”;78%的高中生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需要改进。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可能是造成目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如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归位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这种方法是对古诗词教学功能的一种片面化认识,他们只是着眼于某种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诗词中重要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试想,只是扫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的字词障碍,学生能理解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吗?
也有不少教师主张多背,广采博收,增加积累。这一方法,不无道理,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多背,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诗歌与别类文学作品相比更严谨、纯粹和精微,特别是我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含蓄,风格崇尚“温柔敦厚”,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韵。试想,学生就是把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背得烂熟,恐怕也很难理解其中滋味。
更有一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他们把一首首优美的古典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这当然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行为,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一台台解题机器,甚至还是一台台劣质的机器。
三、值得肯定的一些方法
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虽然不如其他方面深入,但纵观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有些方法还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十字教学法。即按照十项基本要求进行教学。这十项基本要求是:扩,解,补,挪,考,品,讲,读,启,画。扩,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高度凝练的诗句加以扩展,使诗意通俗化、具体化、使古诗词散文化。解,就是对古今差异的词语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必要的解释。补,就是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挪,就是对词序倒置的,尽量能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以帮助学生理解。考,即对引用典故的要注意简单的考证,弄清确切的含义。品,即对诗眼佳句要认真品味,使学生深入理解。讲,适当讲述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思想内容。读,就是指导学生朗读,确定诗词的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把握诗词的感情。启,即启发想象,引学生进入诗境。画,即根据诗情,描绘图画,再现新的意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训练想象法。让学生对诗情画意展开想象,以填补、连缀诗句间跳跃而形成的空隙,最终使诗的形象得到升华。
3.课堂讨论法。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变课堂教学的单项传递为多项传递,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呈现于师生面前。上面的有些方法也只能是具体课文具体对待,绝不能固守一法。
四、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天地。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注重人的存在价值等。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内容。语文新课标还具体规定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把诗歌、审美、体验等提到相当的高度。
1.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等。
同样,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凉州词》《望天门山》《饯湖上初晴雨后》等就该让祖国的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学习《渭城曲》《孔雀东南飞》《钗头凤》(陆游)、《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兵车行》《离骚》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总之,古典诗词中充满着美,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审美,教师要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设、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并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美。
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的方式看,诗人创作的过程是向心式的聚合思维,读者鉴赏的过程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鉴赏的过程就是要求鉴赏者把作品中典型形象与深邃意境生动传神的再现。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课堂上的诗词鉴赏,文本与学生之间隔了教师这个中介,实际上已经渗透了某种属于文本之外的东西,它会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个人心灵感悟。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地分析讲解,或硬是套上“爱国主义”“羁旅思乡”“怀才不遇”等帽子,这样,只能失去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可以让学生试着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探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是什么,探寻李白塑造梦中天姥山奇谲、多变形象的用意……
3.要重视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缺少积累,便无法运用。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储备一定量的诗词名篇,并且能把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运用到学习中,才能兴趣盎然,加倍勤奋。例如,月亮自古以来就受到诗人们的钟爱。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比较阅读,那么学生便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诗人深邃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不会把诗句中的“月亮”只当作“月亮”了,而是能想到更丰富更深远的东西了。
“学”是为了“用”,“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教师们有高昂的育人热情、较好的语文功底、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于漪.赏析·积累·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谢文利.诗歌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火观民.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J].语文教学,2001,(7).
[4]江柳.诗歌美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
[5]吴高华,陈国俊.简论中国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1996.
[6]王长俊.诗歌美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陈沭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