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体验式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2009-06-13陈德信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者体验式语文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是这个时代的标志。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观。并组织编写了一批实验教科书,新的教材只有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其价值功能。就语文教学而言,体验式教学就是完全切合当前新的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实现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能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重心转移,能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向转移。“体验”这个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达十七次之多,相关意义的词语如“体会”“领悟”“感悟”等也反复出现了很多次。很多的专家、学者在他们著作中多次提到要重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语言的感悟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俨然成了一个热点,甚至也有人提出应把体验式教学当作一种教学方法对待,但他们没有具体论述出: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它有哪些特征?学生个人的体验产生的前提是什么?学生体验产生主要有哪些具体途径?学生个人的体验应该如何升华?下面本文着重就以上几个问题作一些具体的阐述,对体验式教学作进一步的完善。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顾名思义,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以往亲身经历产生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是一种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去获得自己的体验的教学方法。以上的定义,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中几处模糊不清的地方:(1)教学由两方构成:教者——老师,学者——学生,他们都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参加实践活动后获得自己的体验,这里强调的体验者应该是谁?(2)体验者个人的经历、生活的经验、个人的气质、禀赋、情感、爱好等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所获得的个人体验能相同吗?(3)体验者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与工夫对作品进行体验,最后获得对作品中形象、情感、语言等诸方面的感悟理解,我们强调体验是强调体验的过程,还是体验的结果?……要真正地领悟体验式教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就有必要澄清以上的问题。下面把它与传统教学进行一下比较,明晰体验式教学所包含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过去的教学,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的眼中只有知识而无学生,往往会形成教师唱主角、满堂灌的局面,有人戏称这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是学习的奴隶。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读书权、思考权、发言权、想象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差异性 传统的教学喜欢量化标准,教师及教学参考书热衷于标准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裁判,参考书就是权威,一旦遇到与自己设置的答案或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不相符的观点,统统视为异端,一律予以否决,学生们只有收起自己的思维,拼命的死记硬背,以求考高分,这是一种“无我”的学习,学生成了一部无头脑的知识储备器。事实上,人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因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必然会显出差异。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体验领悟,允许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文学作品的情感、语言、内容。这就会发展人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过程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师关注的是结论,是学生对结论的掌握程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步骤有两步:体验——领悟。体验是过程,领悟是结果,它允许学生对结果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它看重的是体验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并掌握有限的知识,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也才能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四)感受性 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体的倾向,语文教者更是擅长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切割成一块一块的,作烦琐的分析,学生只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看到的是一个个零部件,根本体会不到作品美在何处。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常言说:“孩子是用形象思维的”,他们的思维大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可能达到理性层面,体验式教学正是着眼于这一点,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作感性的,整体的把握。

(五)全体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者重视的是班级里的少数尖子生,很大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是起陪衬作用,他们是课堂上的陪读、陪练,是考场上的陪考。他们是一大块被遗忘的角落,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它贯彻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允许每个学生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体验和领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之火,从而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感性把握,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对教学内容产生各自不同的体验、感悟,它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

二、体验的产生

在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学者、专家和课改第一线的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一重认知不重人的发展的流程,提出了质疑,认为传统的过程已陈旧,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加以改革。通过分析研究,现在一致普遍的意见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体验交流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生,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内容获得自己的体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验的双方中,教师对内容的学习体验(教学参考书也是编者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对内容的体验,哪个更为重要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学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现在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内在的实质性的个性体验。学生如果能获得自己实质性的个性体验,教学过程就是双向互动的,体验交流式的。学生如果不能获得实质性的个性体验,教学过程只能是单向性的,教学又会变成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又将成为学习的奴隶。归根揭底一句话:教者必需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实质性的个性体验。

(一)学生个性体验产生的前提

1.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有一个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情才会变得轻松愉快,他身上的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创造因子就会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学习。因此作为教者已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进行必要的角色转变:由学生面前的权威、专家、裁判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者学会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宽松的氛围,教师必须做到:(1)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作风,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感染每一位学生。(2)尊重学生的情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3)尊重学生的个性,“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正处于浪漫遐想的年龄,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心。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理,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贴切的方法,诸如;示范朗读,讲相关故事,引用名言,谈自己的心得等等,去激发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学生个性体验产生的途经

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的途径是很多的,这里介绍以下四种主要途径:

1.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广大的教者向来很注重提问,常常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这种方法的作用自不必说了。不过,过去教者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教者本人服务的,为了自己能很好的传授知识,一句话,过去的问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人——学生为中心。因此,它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1)问题难易度不适中,很多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整体感性把握,而是停留在理性分析的层面。(2)问题内容的面很窄,过去的问题主要是以对知识性内容的提问为主,很少涉及技能、方法、价值观等领域。(3)问题思考的时间不充分,教者为了知识传授的进度,往往会剥夺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足够时间,问题的提问也就流于形式,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体验式教学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问题的要求与处理和传统的提问是不一样的,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可分为三个步骤:问题的提出——足够时间体验、思索——产生个性的领悟、理解。在这三个步骤中,问题的提出是核心关键,如果这一步骤处理不好,后面两个步骤就会流于形式,收不到效果。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情况:(1)教者提出的问题。教者是学习的先行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提出的问题应适时、适度、适人。适时就是教者激趣后,趁着学生求知欲望产生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适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度适中,数量不宜太多。适人指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设计,衡量标准就是适合于学生回答。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应是整体感性把握理解的问题为主,少一点理性分析层面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2)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然后自己再深入到学习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他所产生的体验将是内在的、实质性的个性体验,往往具有独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多一点“问题意识”。

2.借助诵读,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诵读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使读者对作品获得整体形象的感性把握、情感上的体验以及良好的语感。因此古往今来人们特别青睐诵读: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很广的俗语就是很好的注解。《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新编实验教材中,也增加了诵读的篇目,把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诵读可分为:(1)教师示范朗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领悟和理解。(2)学生诵读。这是应该提倡的,因为只有学生反复地诵读,才能对作品获实质性的个性体验与整体感知。所以我们应倡导学生的诵读,激励学生对作品反复地读,忘情地读。教者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与方法,使学生学会诵读,善于诵读。

3.借助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的教者喜欢将作品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这是一种利用情境实施教学的方法,李吉林老师就是这个方面的高手,情境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想象性,它很吻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是用形象思维的,他们擅长形象思维,而短于抽象思维,理解内容的层面,也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学生需要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教者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体验。情境可分为实际情境和模拟情境两种,实际情境就是真实的自然、社会等情景,教者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社会之中,让他们在真实的直观形象的世界中,去体验、去感悟。模拟情景就是教者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虚幻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忘我地进入所设置的情景中,去体验、感悟相关的教学内容。

4.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新编教材中,增设了语文实践课,如:走进图书馆、演讲会、报告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增设的意义很明显:(1)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广泛联系。(2)让学生深入生活,在最大限度内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具体活动中真切体验到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因此我们教者就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体验。

三、体验的升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个性体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升华,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在学习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因此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升华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在合作交流中升华 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对人提出严重的挑战,人必须学会学习,树立起终生学习观,才能迎接挑战,不被时代所淘汰。要学会学习就应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是表层的,显示于外表,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的是:学生之间激烈的争辩,互相交流着各自的个性体验,学生完善各自的见解。“隐性”是里层的、内在的,是学生之间内在的心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于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而深入,往往产生智慧的火花。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如果把学生个体产生的体验看成一个层面,那么学生们在一起合作交流,在一番心智较量后所获得的体验感悟,决不会再停留在这个个体层面,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过了合作交流,学生个体的体验获得了升华。

(二)在研究问题中升华 这里的“问题”应该是:(1)建立在学生已经获得了实质性的个性体验的基础上。(2)处于更高一个层面,可以升华学生个体的体验。这就要求教者要善于设计出这样的“问题”,以供学生分析、研究。除了做好这一点,教者还应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在研究中使学生原来的体验获得升华。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为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尊重。它将是以后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对体验式教学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体验式教学除了提到的五点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学生个性体验产生的途径还有哪些?升华体验的方法还有什么?以及教师在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时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引起重视?这些都有待于教育研究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陈德信江苏省金湖县白马湖中心初中211627)

猜你喜欢

教者体验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