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
2009-06-13侍孝远乔春红
侍孝远 乔春红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9例不同病因、不同出血量的产后出血患者,数字减影造影(DSA)技术选择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行介入治疗。结果:37例治愈,治愈率94.87%,1例因DIC死亡,1例因胎盘植入过深,远期治疗效果差。结论:产后出血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效果确切。但疗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产后出血;介入;栓塞止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6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72-01
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威胁着广大产妇的生命安全。通过对本院妇产科2004-2008年产后出血患者39例行介入治疗情况的分析。探讨对产后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2004-2008年收治82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39例行介入治疗,患者分布情况如下:34例在本院分娩,lO例为初产妇,29例为经产妇,年龄22~42岁,平均26.3岁;5例从外院转入。阴道分娩24例(其中,中期妊娠引产1例),剖宫产15例。子宫收缩乏力23例,胎盘植入6例,胎盘粘连10例,InL量1 200-4 200 ml。平均1900ml。失血性休克8例,出血最多4 200ml者为剖宫产术后5 h发生,共输红细胞悬液12 U,新鲜血浆1600 ml。
1.2方法
在积极输血、输液维持生命体征或抗休克的同时。患者取平卧位,右下肢稍外展,在局麻下取一侧股动脉穿刺置人动脉导管,通过数字减影造影(DSA)技术,经髂动脉达腹主动脉后折回进入对侧髂内动脉后,造影选择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明确出血部位,DSA确认后予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子宫动脉或其分支使之栓塞,并再次造影证实无出血后同法栓塞另一侧子宫动脉或分支。抽出动脉导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术肢制动8 h,观察术肢循环及穿刺的出血情况。术后继续纠正贫血适当支持、防感染治疗,出院后随访。
2结果
通过介入治疗。1例因妊娠合并重度乙型肝炎介入治疗后出现DIC死亡:1例在术后35 d再次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术中见胎盘完全植入子宫浆膜层;其余37例患者均阴道出m减少,仅流出少量m性分泌物,3~5 d渐止,血红蛋白逐渐上升,由术前的50~70g/L升至110g/L,休克者血压很快恢复正常。其中有5例胎盘植入者在介入治疗术后7-18 d因胎盘剥离而出现阴道出血,但量不多,经适当促宫缩处理,均未行其他特殊治疗,随访1~3个月未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观察至月经复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系指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1者,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临床常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对产后出血的治疗应是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器官功能。以往各种难治性产后出血常须经腹行子宫切除,这对产妇意味着生育功能的永久丧失。身心创伤极大,思想上很难接受。虽然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已经有20余年历史,但受放射技术发展的制约,应用较少。随着近年来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介入疗法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又分为髂内动脉栓塞术(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llAE)及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成为治疗产后出血越来越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快速达到止血效果,利于抢救生命。而且可以保留子宫,减轻或避免因子宫切除造成的产妇身心创伤。
3.2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但治疗效果却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通过分析本文资料及临床观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介入治疗时机:选择介入治疗的时机越早,效果越好,若发生失血性休克,病情严重,不宜多次搬动,且易并发DIC,介入风险较大,容易失败,即使治疗成功亦可能留下后遗症。②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高血压或重症肝炎或其他疾病患者耐受力差。易于失败。资料中有1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介入后因DIC死亡。③凝血功能:临床观察发现。行放射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时,由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子宫血管明显扩张。易反复出血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④除上述主要因素外,年龄分布(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35岁发生产后出血率高,治疗容易失败)、孕产史(经产妇发生概率大于初产妇)、前期分娩方式(前次剖宫产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出血量(出血量多者治疗易失败)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