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语文魅力 创设开放课堂

2009-06-13殷晓菊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殷晓菊

摘 要: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要实现大语文教育。具体做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加强课程间的沟通与互补;借助课外阅读,开阔学习语文的视野;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机会。

关键词:开放而有活力 打破界限 加强沟通互补 借助阅读 开阔视野 构建环境 提供机会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着语文教育活动,因此语文学习渗透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语文教育。

一、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加强课程间的沟通与互补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利用其他课程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如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网络的搜集信息功能等,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以《春》一课为例,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我们可联系其他学科的老师,形成春的主题教学,如音乐课上放声歌唱,唱出春之畅想;美术课上,展开想象,画出春之美景。学生通过赏春天、读春天、唱春天、画春天、写春天,对春天有了细腻深刻的感受,从而达到综合性学习语文的要求。

二、借助课外阅读,开阔学习语文的视野

语文课程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有限的课堂时间,单一的教学内容必定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外阅读是学生增加知识的重要环节。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要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而有生机,课外阅读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如何使课外阅读能发挥作用,我做了如下的尝试:(1)营造阅读氛围。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经常地开展读书活动,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2)做好阅读示范。以身作则,博览群书,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和学生一起接触少儿书报,探讨研究焦点话题;带领学生赏美文,做点评,指导学生解其意、悟其境。(3)适当检查反馈。为保证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建立检查阅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中,我认为让学生写《书海拾贝》或自制《采蜜本》是一种不错的检测方法。

三、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的学习语文的机会

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学习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中,利用周围环境资源,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可以形成多渠道的语文学习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他们和同学交往,参加学校活动,开展班会,举行联欢会,进行辩论赛等都要用到语文。因此校园活动是学生应用与实践语文的大好机会。

2.亲近自然环境

翻看现在的教材,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文章满目皆是。教师在教学这一类的课文,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漫步其中,畅受自然赐予人类的新鲜的空气,芬芳的花香,悦耳的鸟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陶冶身心的目的。

3.走进社会生活实践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将语文思辨应用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让学生调查家乡水土资源保护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林海》,可号召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为家乡添一片绿阴。学生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对文本产生深切体会,语文素养自然得到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语文课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