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浅谈

2009-06-13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要求创新能力

牛 伟

摘 要:语文教学空白即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不去说,而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的部分,这与传统教学中所讲的“举一反三”中的“三”一样。这是教学中最有生气的动态空间,运用的好,不仅事半功倍,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空白 语文学科特点 教学要求 创新能力 教学空间 诱导框架

国画有一种传统技法叫“留白”,就是指画家在进行创作时,有意识的给画面留下空白,从而使作品虚实相映,浓淡相宜,含蓄隽永。这宛如云中龙,东一鳞,西一爪,见首不见尾,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同样,我们在课堂上也可借鉴此法,就称为语文教学空白。语文教学空白即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不去说,而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的部分,这与传统教学中所讲的“举一反三”中的“三”一样。若能在教学中创造出这种“朦朦胧胧的空白”,将会起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空白”艺术,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巴尔扎克指出:“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优秀的作家为了作品能在较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见解,常常需要精心选择情节,把那些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人物行动作为情节内容,在组织和安排情节方面下一番工夫。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力求情节的浓缩、凝练和情节的典型化,把那些次要情节作空白处理;另一方面虚掉情节的重要内容,让读者自行悬想,使情节空白处也能发挥情节职能。高明的文学家正是巧用这种“空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开辟了一块想象天地,从而完成作品的“再创造”。

2.是教学本身的要求。“学而不思则惘”,“学”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框架,而“思”则是学生自己应填充的“空白”。首先,从接受美学观点来看,一部作品完成最终需要读者来参与,其过程应是:作品——读者——作品。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应是如此:教学内容——学生——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体会去补充、发挥再创造,从而加深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其次,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信息输出有限,而潜在的信息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而要获得这种潜在的信息,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悟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越俎代庖,多设置一些“空白”,以达到中国绘画传统讲究的“留白天地宽”。

3.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镕基同志指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力于课堂创新在旧知识上的创新。事无巨细,事必讲清,会给学生养成懒惰的思维习惯。扼杀学生创新精神,束缚学生手脚,别人(或老师)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就不敢说,不敢做。课堂上多设置一些“空白”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空白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空间,该简则简,该繁则繁,不拘于一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运用课本文章空白,即寻找隐藏在教材中语言后面的靠学生运用想象填补充实的部分。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正是巧用“空白”,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这句话初看有矛盾,“大约”就是“大概,说不定”之意,表推测语气;“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有很肯定的意味。孔乙己非生即死,非死即生,二者必居其一,何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之语?鲁迅是语言大师,如此遣词造句,正是匠心独运。这种语意上的矛盾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大问号: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说?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他在那个社会能安然活下去吗?这就促使读者去积极思索、想象,去寻找合理的答案。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又自恃读过几卷书,好吃懒做,迂腐穷酸之至。但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也未捞到。他自命清高,看不起“短衣帮”,“短衣帮”这些下层人也以嘲笑他取乐。他没有爬上社会的上层,上层人对他更是鄙夷。孔乙己的生活本来就无着落,又无真心的朋友相助,再被凶狠的丁举人毒打致残就更难以生存了。作品一再交代孔乙己守信用,欠的酒钱能及时还上而后来描写店主人一再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来暗示孔乙己的死,所以用“大约”;但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用“的确”正揭示封建社会无情地吞噬了孔乙己的生命。可是作者却不明确指出,用一对矛盾的词语引起了读者的猜测和探讨,就增加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在课堂上利用课文本身的这个空白,构筑知识的框架,让学生将空白填实,就会使学生了解词语、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意义,层次意义及整体意义。

2.运用过渡性空白。如果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填充空白,就必须寻找过渡性空白,使学生跳跃前进,填实空白。

比如,当诗人把一只昏鸦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的眼前时,是无法达到表现的目的。人们从中看不出诗人要用它表现什么感情,可能产生与诗人大相径庭的体验。然而在它前面加上枯藤、老树。“枯藤、老树、昏鸦”并置在一起,事情就大不一样了。枯藤、老树、昏鸦三者尽管有不同的表象,但都有相同的内在性质。枯败、饥寒、破落,再加上三者互为背景,而相互映照,就把它们这些相同性质大大突出。诗人使用这种着力突出某些表性质的词,便以极少的语言创造出了某种意境,以无形的力量召唤读者去想象蕴涵其间的意义和情感,从而知觉到诗人传达出的氛围。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意蕴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既引导学生把暗示性语言与前面语言描述相组接起来,又适时介绍相关的间接知识,使“空白”突显出来,刺激、诱发甚至“逼迫”学生去“探找究竟”填实“空白”。

3.延伸空白,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课文之外的空白。这种空白在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练习,比如学习议论文之后,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思辨。

由此可见,教学空白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建构诱导框架。首先诱导框架应该具有方向上和范围上的规定性,即必须应该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去建立,因为中国文学的伸缩性很大,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施行,让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东西。其次,诱导框架还应具有层次性,不能让学生直接登堂入室,而应一个一个的阶梯脚踏实地达到目的。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不是一步登天,只有让学生沉浸在解决一个一个的诱导框架的喜悦中,才会撞击出灵感的火花。再次,诱导框架还应具有整体性,因为只有把握整体结构关系,才有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知觉,才能深入思维得到整体效果。

教学空白艺术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框架的诱导下一步一步填充,如此反复进行,最终将框架完成和空白充实,便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是教学中最有生气的动态空间,运用的好,将会产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深远意境。 ■

猜你喜欢

教学要求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