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2009-06-13罗实强
罗实强
摘 要:科学性与人文性整合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科学发展的一面,又要关注学生人文发展的一面。具体而言,高中数学课程要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个性差异、自主选择发展趋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基本精神、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今后持续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和良好的情感及科学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数学 科学性 人文性 整合
从社会发展来讲,社会发达是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互动;从学科发展着眼,科学技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导航与保驾的作用;从个人发展来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善于理,有的长于文,但文理又相互促进,文理不必全通,但文理应该都学。社会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它内部成分的丰富性决定了对公民需求的多样性。因此,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的人才格局,将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强调数学的本质,首先是强调数学的科学性。数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数学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教育价值,关键在于它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又高于人的一般认识,是超越意识形态的认识。但是,高中数学课程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当然也就关心学生的数学学习在生活意义上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生活意义包括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情境、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数学应用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带来的生命意义。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的优化发展。优化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有通过考试能够反映的认知的发展,也有考试所不能反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以及数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人格发展。传统数学课程观不自觉地建立在所有学生都具有同样学习数学能力的观念假设之上,因此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代替了学生的其他发展,试图用考试成绩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看一个学生的数学发展总是聚焦在分数线、满分、重点线等“高标准”上。再由于受高考、中考模式及难度标准的牵制,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是距离“高标准”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学生的学习情感纷纷是“失败”的感觉。高中数学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是通过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自信,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富有生命意义。
严格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的本质特征是其建立模式的活动性,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性。高中数学课程关注数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关注它的活动创造性,关注数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如果严格按照“函数定义、极限定义、导数定义、微分定义、积分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例题示范、习题训练”的模式设计和实施微积分课程,那么学生只能获得形式化的知识,很难感受到微积分产生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蕴涵的微积分思想发展轨迹,无法体会牛顿、莱布尼兹的创造和维尔斯特拉斯、柯西的严密。然而,适度形式化并非不要形式化。没有形式化的数学不是数学,没有形式化的数学课程无法体现数学本质,根本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度形式化就是摒弃全盘形式化,让学生从直观入手、入脑,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形式化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本身就是人文的,而且是高级人文的。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式化,人们往往忽略了数学人文性的一面。作为教育功能的数学课程有必要也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的人文性。数学的人文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性、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家及数学家的工作,理解数学与生活、自然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