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2009-06-13李竺娟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细草情意烟雨

李竺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那么如何分析出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触景生情,情随景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地共鸣,受到极大地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第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时所写。诗的一、二句写近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大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前四句表达诗人所要抒发感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四句没有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景中生情、情景相生的一个范例。

在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只有体味到了情、景,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 ■

猜你喜欢

细草情意烟雨
山高路远情意长
南湖烟雨
烟雨草海
瓦上生烟雨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温柔淡雅柔美演绎新歌《烟雨江南》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春行
细草穿沙
旅夜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