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术后的听力康复
2009-06-13赵晶
赵 晶
近几年人工耳蜗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给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者提供了良好的听力补偿前提,许多经过康复训练的聋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的手术是使这些聋儿回到有声世界的基础,但由于耳蜗植入装置不能完全模拟正常耳的目的,进行术后的听力培建和听觉语言训练是使他们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必备条件。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交流说话,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由于术前聋儿对声音,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且完全依赖看话和手语交流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长一点,难度也会更大一些。从语言的发展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异样,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应投入最大的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听觉训练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与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目前,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觉察、辨别、识别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觉察是指儿童能感知到声音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应建立以运用各种声音刺激,借助视觉、触觉等辅助手段,使聋儿知道声音的存在,培养其听音兴趣为重点的培建目标。表现为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但不明白声音的意义,当他听到声音时,他会抬头或寻找,但不能确定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所以训练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2)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3)对自然环境声和音乐的感知。
声音辨别,即儿童判定听的声音是相同还是相异而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建立以积累聋儿区分声音的基本属性经验和培养初步的听觉分类能力为重点的培建目标,表现为聋儿能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既“一样”与“不一样”,可包括分辨长短音(八--八--),分辨节奏(如八--八,八,八),分辨字数,可用两幅图,如“糖”和“骑木马”让聋儿指出所听到的图画,分辨长短词语、句子。每次使用不同的图画组合进行练习,如“跳舞”“哥哥在跑步”,分辨不同韵母、声母、句子,分辨字数相同及内容相似的句子等。
声音识别,是儿童能够将听觉刺激与发声客体进行表示的一种听觉能力水平。这一阶段建立以语音刺激,建立声义联结,是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式测试和开放式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方位等,以后可逐渐过渡到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封闭式辨听,也就是给出选择的范围,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以后逐渐增加,辨听内容应由易到难。例如,音节数量不同的词、音节数量相同的词、比较相近的词、句子的辨听、辨听小的故事段落。开放式测听是没有选择范围的,训练者可任意说一个内容让儿童复述或回答。
声音理解,是指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较高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应建立以培养聋儿感知连续言语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言语信息能力为重点,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觉记忆等。
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方法和模式与配戴助听器后的康复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听力的改善,小儿已能感知从低频到高频的各种声音。为使聋儿早日听力培建,在听力训练时,应更强调听,鼓励聋儿多听。有的聋儿过分依赖唇读,不积极利用重新产生的听觉功能,这样会影响人工耳蜗的使用效果,如聋儿出现听取困难,对某些发音很难掌握时,也可借助唇读或其他手段,待聋儿明白、掌握后,再让聋儿聆听。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人工耳蜗术后聋儿训练时聆听的重要性,并不是禁止与聋儿的面对面交流,除每天固定的听力训练时间外,在家人、老师与聋儿交流时,还可采用自然的交流方式。
对每个术后的聋儿,每天都应有固定的听力训练时间,每次根据聋儿的具体情况可半小时或稍长。人工耳蜗无疑给那些极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带来了福音,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除手术、编程、术后的康复训练等因素有关外,还和耳聋时间长短、发生耳聋的年龄、手术时的年龄、聋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家长对耳蜗植入是否有正确的期待值等因素有关系。由于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所以语训人员和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耳蜗植入一定能给植入者带来一个有声的世界。
(黑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