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2009-06-13林小明
林小明
摘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将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好,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的关系。一是“主”与“辅”的关系,二是“虚”与“实”的关系,三是“人”与“机”的关系,四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教学;应用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当说更具优势,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参考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然而,我们不能将多媒体教学当做解决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主”与“辅”的关系
尽管很多教师热衷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多媒体教学毕竟在我国中小学刚刚起步,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课件的应用,教师们的经验还不足,更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在处理多媒体教学中各要素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某校为了促进教师们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便师生使用多媒体,每个教室中都将多媒体屏幕设置在教室前方正中央,使教师在使用黑板和屏幕时“非此即彼”;还有一些学校不论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年级,硬性规定每位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多少百分比;有教育专家甚至大胆预言:有了多媒体,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将会消失。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多媒体教学往往不加选择,不分主次,导致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教学“一刀切”“一哄而上”,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规教学也好,多媒体教学也好,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组成的,四个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其工具性,它再怎么先进,也只能是媒体中的一种,或是原有各种媒体的补充、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只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情况、设备条件等,有选择地将多媒体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更不能以“辅”代“主”。
二、 “虚”与“实”的关系
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无限的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拓宽时间、空间。如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观察,特别是亚显微结构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普通中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常规教学中只有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不仅其真实性、直观性大打折扣,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模拟显示放大任何细微结构,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
然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真实、自然应当是生物教学追求的原则。在进行有关形态、结构和分类的教学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动植物标本、实物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在讲述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生命世界时,我们不应当将学生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让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和探讨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真、善、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等态度观念和思想情感。同时,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甚至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三、 “人”与“机”的关系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人”的要素始终是第一位的。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往往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课件,将课件通过电脑和投影仪连接,再在上课时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局面,教师和学生被课件人为地割裂开来。许多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生怕操作失误或为图方便,将课件根据个人的设想和预见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要按动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还有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甚至是书本的搬家,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难怪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做,更谈不上独立思考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也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一味追求画面色彩变化、声音音乐的播放、页面的跳转、动画的演播,甚至在一个页面上不分详略地堆砌较多的修饰,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被一些无关的东西吸引,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学生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导致学生的认知肤浅,思维混乱。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其实也就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艺术,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课堂上学生能从教师的眼神、体态和语言中感受师德和师爱,感受到肯定和成功,感受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在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想象,师生通过非预见性的互动与交流,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一定要处理好“人——机”的关系,不能以“机”代“人”。
四、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现行的课件如果按其作用方法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这类课件一般呈现一条主线,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目前教师们自主开发的课件大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它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后一种课件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今后多媒体教学发展的方向。
应当说第一类课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讲清楚,使某一层次的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了,但这种课件并不适合于个体差异明显的全体学生。对智力层次稍高的学生来说,其值得培养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教高中生物第二册《遗传的基本规律》这一节,把学生分成几组:第一组学生自学能力非常强,学习的主动性好,学习基础扎实,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也较为突出,在课堂上,只给他们指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资料,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提高性习题;第二组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刻苦、踏实,成绩较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选择具有完整教学过程的课件,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第三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成绩也不理想,我们在一开始就给他们展示一些奇异的遗传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然后一步一步由教师引向深入。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总体来说,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并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以提高识记效果;在设计多媒体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原则,特别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会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