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2009-06-13刘金花

成才之路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三角形情境同学

刘金花

一、 故事导入

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听众,特别是初中阶段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融入故事中,更能引起学生解疑的欲望。

如:在讲七年级(上)第一节课“与数学交朋友”时,我就以一个故事为开头:有一个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把家中17头牛给老大、老二、老三,问该如何分?这样通过故事中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结果这一堂找规律的课(如0,3,8,15,……;1,3,5,7,……)上得非常顺利,非常成功。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借用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

二、 悬念导入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来设置悬念。这是根据有矛盾的问题会造成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 情境导入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能够从学生的实际背景出发,就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知新之趣。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设计了本节课的开头部分,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

师:在教室里,怎样确定一个同学的座位呢?

生:只需说明第几排,第几个就可以。

师:同学们曾拿着电影票去影剧院看电影,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

生: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师:在书架上如何找一本书的位置?

生:先找第几层,再找第几本。

……

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要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需要一对实数来表示”。这样就为本节课新内容作好了心理准备。

四、 数学史导入

介绍数学史不能过于深奥或牵强,而应当简单明了,富有震撼力且与新知内容关联较大。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实例,一位教师这样引入无理数:同学们都知道布鲁诺为科学而献身,其实也有数学家为数学而献身的例子。2000多年前,就有数学家因为发现了新数而被人推入大海淹死。学生听了此话必然会引起注意,甚至大叫:什么样的数呀,居然会闹出人命案?这样,就为“无理数”的粉墨登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 游戏法导入

初中生好奇好动,有时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学习七年级(上)“找规律”一课,一位教师在公开课的开始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如果你们细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与数学有关。下面老师与你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日期的游戏。”然后,老师出示一张某个月份的挂历,并指出挂历说:“请你们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只把它们的和告诉我,老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学生们略思片刻,马上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圈出的三个日期之和,没想到老师报出的日期与他们所圈的日期完全相符,于是,他们把惊奇、敬佩的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也立即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对的吗?其实,用我们现在初中代数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这样,老师就在学生渴望知识的目光中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六、 实验操作导入

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如果在新课讲授之前,设计有趣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到发现规律的方法,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致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显著。

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二”时,先提出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板碎成两块(图略),是否利用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里再配置一块与碎前完全相同的玻璃?接着提示学生按如下的步骤操作:每个人用硬纸板剪一个三角形(图略),把三角形纸板撕成两部分,尝试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能否再剪一个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事实。在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老师马上点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角边角公理。

总之,数学课引入的方法许多,但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方法中远可以看出独具匠心的教学导入设计对知识的掌握是何等重要,也可看出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凡是好的教学导入设计必须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或激励式方法,在一节课开好了这个头,就为整节课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城县留各庄镇中学)

猜你喜欢

三角形情境同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