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和”字了得

2009-06-12武文华

上海戏剧 2009年3期
关键词:昆曲乐队戏曲

武文华

2008年12月23日晚,“昆曲清唱剧”印象版《南柯记》上演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两面垂落的纱幕将西洋乐队和昆剧乐队这两个伴奏意象,以及所有舞台的装置、背景上的多媒体屏幕等绰绰约约地展现出来,结合舞台两边各二的纱质山水画屏风,让人一下子就坠入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柔和、温润的情景预设之中。幕起后,舞台灯光以极为典雅的方式,将剧本中的描述一层层地晕染出来,这是符合昆曲本身所蕴含的气质的。此外,舞台的多媒体画面中,有若干次“墨滴于水”的墨团生发演变痕迹,非常搭配现场音响及表演。这种手法虽不是笔者初次见到,但在效果上却是笔者经验中的、可首推的美好感受。

在这种感受中,管弦乐队演奏的尹明五的现代音乐创作已然推出,与舞台上的多媒体画面意象及内在韵律极为贴和;昆曲作为伴唱的男女声念白及走过场,以一种巧妙的衔接方式将昆曲本身引领进来昆曲乐队的传统戏曲板眼伴奏中,昆曲各断章化的表演、典型的曲牌唱腔及身法展示随即而上。近两个小时演出中,这种管弦乐队的现代作品与昆曲传统伴奏有几个回合的交替,将各个创作人员的现代乐思及传统戏曲创编均合理地组合出来,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华的交织下,剧情得以无阻碍地重点化交代或揭示,这说明在音响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

又一点睛之处在于,作为返场的徐孟东的《惊梦》,以现代创作的高度清晰的织体脉络,以同一动机或素材物尽其用的表现手法,以恒定中有变化、变化中见依旧的方式,结合着花旦、小生、须生三个昆曲角色的复调化念白手法,就极其巧妙地呼应到本次音乐会主打剧目的“南柯一梦之人生”的主旨,同时也再次让人以集约化的方式领略了将昆曲与现代音效结合之生动又传统的韵味。

由此也引发出笔者的以下思考——

首先,谁的退让与谁的挺进?笔者认为,此次演出是一种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昆曲新风”的尝试性举措,犹如让“橄榄枝”在“新泥土”中尽情生长的做法,是须在相互成分中有所退让与有所挺进的。其中昆曲做了一定程度的退让,而西方艺术表达有所挺进。这两者的退让与挺进,是在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与演奏、唱念做打基本范式、化装服饰、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西方管弦乐队与现代创作、西方舞台观念、灯光舞美运用、音乐剧场手法相结合,这种方式及其效果被观众接受,就说明其具有可行性价值。但是此次演出中,檀梦太子及其喽罗垂涎公主一场时,出现了许多属于现代性的重复化、单一化的舞姿。笔者认为,在这里可以借鉴戏曲本身成熟、丰富、精致的身法技巧来展现,而采取淡化、泛化的非本位处理有点可惜。

其次,清唱剧与印象化。此次演出被冠名为“昆曲清唱剧”及“印象版”,有一定的道理。清唱剧在演出中的确有独唱、重唱、合唱、音乐段落、大篇幅地叙事规模等不同层次的表达,同时也在信仰层面有所设定,通过“几层思念一层云”、“情到痴迷便荒唐”、“人生蝼蚁无殊别”、“梦终时刻性方醒”等,层层深入地让观众感悟“万事如梦,一切均虚空”的虚无等等哲理,除了具有必不可少的表演化形式外,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都能够贴合到一种清唱剧的意向上去。而印象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将艺术性中的光与亮,以一种非具象化的模糊程度,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对于特定视角或瞬间的把握,此次演出中的许多场景及对剧情的点描化处理等能给予一定意义上的印象化指向。因此,“印象南柯”的构思是具有巧妙性和精致感的。

猜你喜欢

昆曲乐队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领略昆曲之美
戏曲从哪里来
花的乐队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传统戏曲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