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在中国 数量增长快
2009-06-12
本报记者 谭福榕
从赶潮流到趋于理性,中国的健身房经历了20多年的成长逐渐走向成熟。有专家表示,现在,中国人开始有通过强身健体“防病”的观念了,健身房在中国有着切实的需求,但从现在来看,健身房在中国依然存在着“中国式”问题。
中国的健身房起步时间比较晚,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中国健美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孙纪云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90年代初开始,北京、上海和沿海一带的健身房开始迅速发展,到现在一线城市的健身房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更加注重品牌价值,健身房也根据客户群的定位不同,分为高中低三档,与此同时二线城市的健身房也迅速发展。
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创办人兼现任院长黄慎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ASFP(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近5年来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每年都有一个系统调查。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有2770家健身房,比2007年增加9.75%;2008年,全国健身房会员数量约为338万,比2007年增长19.43%。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健身房的数目以及俱乐部会员的数量都在逐年上升。
黄慎坚说,目前,一线城市的健身房开始走向成熟,二线城市的潜力也非常大。根据AASFP的调查,在2008年,中国健身房数量最多的城市是香港,其次是北京、上海,从第四位开始就是内地的二线城市,如武汉、长沙等。现在二线城市的健身房数量增长得相当快,发展空间也非常大。
黄慎坚说,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健身房将从最开始的潮流,回归理性,然后再逐步为大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时间去输送健身的概念。在美国,健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社会对健身的观念也将会随着健身事业的发展慢慢往这个方向靠拢。孙纪云表示,现在,许多中老年人更喜欢去广场、公园等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加上现在电视中也时常播放健身节目,人们不必非去健身房不可,于是健身房的潜在客户被分流出一部分。
《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家中体倍力健身房了解到,这里的会员大约在7000人左右,但是每天健身的约300来人,很少有新面孔,其余的则很少见到。与总办卡人数相比,坚持健身的仍然只是小部分人,其中以工作时间相对灵活的中青年为主。据一名教练了解,这些人中大约60%的人是为了减肥,30%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总体上看,长期固定健身的人群数量在逐步上升,以今年为例,比去年同期上涨两成以上。孙纪云表示,中青年人群工作压力大、长期加班等现实情况让他们即使想抽时间健身也“有心无力”。
国内的健身房虽然发展迅速,但不足之处仍十分明显。黄慎坚说,国内健身房的硬件措施比较先进,但最大问题是软件和硬件的配合有待提高,健身房的管理、教练的专业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孙纪云认为,一些健身房不够人性化,比如配置很大面积跑台、单车等,但锻炼后洗浴、休息等配套环境却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