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一不缺的就是钱

2009-06-12孔笑微

视野 2009年9期
关键词:法币百万富翁津巴布韦

孔笑微

1.2亿元的鱼香肉丝

津巴布韦现在无疑是全球百万富翁最多的国家,但它同时也是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事实上,每一个来到首都哈拉雷豪华现代、气派十足的机场的海外游客,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根据津巴布韦目前的官方汇率,每10美元就可以换到10.1万津元,而黑市上则可以换到两至三倍的官方汇率。

“是的,我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一个什么也买不起的百万富翁。津巴布韦现在遍地都是百万富翁。我们是一个盛产百万富翁的国家,但是我们也一无所有。”希卡姆巴说。

目前,津巴布韦低收入家庭平均最低生活消费已经飞升到4100万津元/月。然而在这个国家,目前有超过80%的劳动力失业,其他部分劳动力每月则只能挣到400万津元。

在西方多年制裁下,津巴布韦的经济陷入极度困境中,津元一路贬值,实际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00%,创下当今世界之最。津巴布韦纸币最高面值为1000万津元,是目前世界上面值最高的纸币,但这样高面值的钞票就是扔在地上都没人捡。因为现在一卷厕纸的价格已经达到15万津元,如果在津巴布韦乘坐出租汽车,即使全用5万面额的纸币付费,数钞票付给司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差不多与路途全程所用时间相当。

然而比起到餐馆吃饭来说,这还算不了什么。在哈拉雷一家名叫“华园饭店”的中餐馆,售价1.2亿元的鱼香肉丝,堪称是世界上最“贵”的鱼香肉丝了。不过这个“元”既不是美元,也不是人民币,而是津元。价格最低的油炸花生米和小葱拌豆腐是9000万津元一份,而高档的海鲜类菜品标价要3亿多津元。当用完餐准备结账时,一沓沓的钞票堆在餐桌中央,给用餐者的感觉就像是坐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旁一样。一名印度商人介绍说:“每次用完餐,你还得再等半小时结账。前些天我到当地税务部门交税,上交4100万元税款,他们清点了一个多小时。这简直是疯了。”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危机带给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种族隔阂。一位亚裔旅店老板恼火地揉着头发,抱怨自己连刮胡子的刀片也买不起了。现在,一包3片装的刀片要1500万津元。“他妈的,我没法刮脸了。谁还管得了别的?”

就医费用同样在飞涨。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费上个月涨了三倍,从一个月前的30万津元暴涨到100万津元。私立医院也涨了两倍。上周,将为一对准父母接生的诊所向他们要求,提前付清生产费,他们不得不提了满满一皮箱钞票来生孩子。

生不起孩子,连“死”都变得昂贵起来——因为丧葬费太贵了,穷人们只好半夜偷偷摸摸把死去的亲友葬在田里。

目前惟一能在津巴布韦以火箭速度上升的物价环境中保持“岿然不动”的,只有避孕套,这都要归功于国际社会为了防止非洲艾滋病蔓延的慷慨捐献。

上世纪80年代,不到1津元就能换1美元,津巴布韦也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现任总统穆加贝的土地抢夺政策为津巴布韦的经济混乱种下祸根。出口骤减,外资撤出。穆加贝政府则试图用外国贷款和印刷出更多的钞票来掩盖问题。他的补救措施很简单——印更多钞票。

“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哈拉雷市民联合会的巴纳布斯·曼弋德拉说,“我们正在一颗定时炸弹上。当人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炸弹就要爆炸了,他们也不会再在乎什么镇压。”

从两头牛到1/5根油条

如果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上有什么跨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毫无疑问应名列其中。作为全世界惟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人与通货膨胀的“交情”也堪称源远流长,关于“物重钱轻”的记载不绝于史,而且往往与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就曾经出现了“谷石数万”、“谷一斛数十万”的情形(见《后汉书·献帝纪》及《循汉书·董卓传》)。蒙元和民国时期更发生了天文数字级的超级通货膨胀。

早在1941年,汪伪政府规定以二元法币换一元中储券。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规定以200元中储券换回一元法币。1948年8月19日,按蒋介石政府发行金圆券办法,规定以300万法币换金圆券一元,如此重重剥削,掠夺人民财富。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物价像断线的气球,扶摇直上。人们本来就不愿把这种迟早要贬值的金圆券留在身边,当时人们见物即买,像抛掉烫手的山芋一样。

从1937年到1947年,100元法币购买力的变化,可作如下形象的比拟(1948—1949年已无法比拟):

1937年可买大牛两头;1938年可买大牛一头和小牛一头;1939年可买大牛一头;1940年可买小牛一头;1941年可买猪一头;1942年可买火腿一只;1943年可买鸡一只;1944年可买小鸭一只;1945年可买鱼一条;1946年可买鸡蛋一只;1947年可买五分之一根油条。1948年法币临终前,100元的购买力只合抗战前的0.00002元。到1949年5月,金圆券所谓的价值就还得在小数点后再加上几个零字。

希特勒的洞察

20世纪20年代初,一战硝烟远去未久,古老的德国笼罩在一片几乎毫无希望的风雨凄迷中。人们尚未来得及摆脱战败的沮丧和羞辱,严峻的生计问题就紧逼了上来。

德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换来的是1320亿马克的赔款。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伙着比利时,毫不客气地进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是为“鲁尔危机”。正倒着霉的时候,你往往想不到有一天还能更加倒霉,于是手忙脚乱的政府采取了千古不变的饮鸩止渴老办法:增发纸币。

真正的灾难开始了。随着印刷机全速开动,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如同张开翅膀的死神,扑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万亿。如此骇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6年的墨西哥、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可以相提并论。

到了这个地步,德国的日常生活可想而知。薪水得按天给,要不然到了月末你会发现本来买面包的钱只能买面包渣了。发工资前大家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准备好起跑姿势,钱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冲刺的激情和速度——冲向市场与杂货店。腿脚慢点的,往往就难以买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遽萎缩,市面上商品短缺,惟一不缺的就是钱,纸币!没有购买力的纸币叫人想着就伤心,孩子们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堆房子玩。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万亿马克——或者半个便士。

比较有趣的是,希特勒提到了他对通货膨胀及其原因的看法:

“政府镇定沉着地继续印发这些废纸。因为,如果停止印发的话,政府就完蛋了,因为一旦印刷机停止转动——而这是稳定马克的先决条件——骗局马上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受惊的人民注意到,他们即使有几十亿马克,也只有挨饿的份儿,那他们一定会作出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再听命于一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决定的玩意儿上面的国家了:我们需要独裁。”(引自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从这段有意思的话里头,我们能够看到古往今来煽动艺术的精髓。平心而论,希特勒确实颇有几分洞察力,他看出马克的疯狂贬值被有意利用来应对外债(赔款是用马克计算的),政府也的确难辞其咎,然而由此得出结论——“民主不如独裁”就莫名其妙了。煽动的诀窍偏偏就在于此,观点必须够震撼,论据必须够彪悍——那么从论据到论点到底是什么逻辑,基本上就没多少人注意了。

这场持续将近三年的恶性通胀,终于在1923年底才开始得到缓解和控制。

猜你喜欢

法币百万富翁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百万富翁也要会理财
9岁百万富翁
9岁百万富翁
镜头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
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