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古建筑印证历史
2009-06-11安谅
安 谅
安谅
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经济学博士,在某机关任职,啃书与码字为一生嗜爱,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饮咖啡,过把瘾也。
南汇位于长江三角洲最东端,地处东海之滨。成陆时间虽比较晚些,但现今留下的古建筑及其遗址、遗迹也是星罗棋布,颇有特色,值得保留和鉴赏。
说到遗迹,当有惠南镇的一段古城为代表了。这段古城目前留下的仅有50多米了,大约和川沙古城至今留下的一段残垣相差无几,它高有7—8米,毁坏已多,有的砌砖不在,仅剩土坡了,但依稀可见当年城墙的原状和雄姿。据历史记载,此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九年,距今600多年了,当时是为抵御倭寇的野蛮侵略,而设置的一道屏障。现在古城墙上刻上了“古城遗迹”字样,让人浮想联翩。
遗迹中还有各种牌坊,兴建于明、清年间。其中在新场镇就有“十三牌坊”之说,可惜不少牌坊已荡然无存,惟有明代举人倪家父子设立的世科坊现还存在,另有明代朱家祖孙三代所建的三世二品坊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后新场镇又集资兴建了一座大牌坊,三门重檐,也算是一种回忆和纪念了。
南汇的名人故居也是可去之处,文人荟萃使得建筑也更具人文光辉。说近点的有著名的翻译家傅雷的故居,位于下沙乡王楼村,属于清代建筑,由数十间瓦房组成,现存23间。另外在周浦也有傅雷故居。傅雷生前翻译了许多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他的《傅雷家书》也颇见一个父亲的心血。这些至今都脍炙人口,想来他的故居也是令人向往的。另一位名人吴仲超,他的故居也为清代四合院建筑,保存完好。明清文人的故居更见底蕴。如朱鉴故居,位于周浦镇关岳路,属三进深,倒有古朴严谨之风格,可惜原有一座名曰“静观楼”,已不复存在。清代文人叶氏家族的故居独具风格,在当时也颇负盛名,特别是“御书楼”被誉为“笋山十景”中的一景,即为“书楼秋爽”,可惜已不在了。好在叶氏故居还留有数十间房屋,当年的那种文化氛围,似乎尚可感觉。明代文人姚埙的书斋目前算是保存较好的,加之几经修葺,书斋位于幽深小巷,高楼两侧站立,因此也显得很有韵味。
位于惠南镇的古钟园,堪称江南一名园了。古钟园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我以为有三:一是园墙,均用小青瓦盖顶,没有圆角和开窗,围绕整个园子,尤显明代建筑特色和自我个性。二是景点多姿多彩,自然而古朴,树木蓊郁,幽深而雅致。三是梦烟河弯弯曲曲,宽宽窄窄地园中逶迤穿梭,与景点、景色相联,也堪称一景。园内多有设计精巧的亭、桥、阁、楼、壁等。还有明代大铜钟居于园内,故得其名。
上世纪犹太人哈同在上海是赫赫有名。他本人虽未亲自建楼居住,但他的手下,据说还是他妻子的干儿子,兴建了一座花园,现称为陈家花园,又被称为“小哈同花园”。这个花园是仿哈同花园而建,进入园内,首先是一座大花坛,上植石笋松树,后从三路向各景区延伸。景区有花,有水,有石,更有亭阁点缀,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小巧玲珑的风格,在此也可见一斑。
新场古镇是南汇古建筑荟萃之地,也是南汇的骄傲。首先是拱桥之多,特色之明显,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韵味。比如明代建造的洪福桥,至今虽已改建为平桥,但遗址犹在,也令人颇有感触。类似被改建的桥梁还有杨辉桥,玉皇阁桥等,均因大治河治理等被改建了。千秋桥是保存较好,也几经整修的桥梁,在清康熙年间所建。另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盛家桥,又名众安桥,现今也保存较好,可去一观。其次是寺庙群建,变化多多。在新场,元明清及其民国的建筑很多,比如永宁教寺,当年几经修建,然一再毁坏,至今尚有一些房屋,佛阁不在,但树木十分葱翠。郭家庙,已无多少东西,但保存的两座忏亭价值极高,颇受海内外人士青睐。另有不少庙宇或毁坏或改建,或出租给他人使用了,此为一憾。新场镇也有一些厅院宅第,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观赏价值的。
如今南汇区整个划入浦东新区,新老城区将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南汇的古建筑也自然会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