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9-06-11朱益明
朱益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长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特质,厘定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指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校长;专业特质;专业标准;行动策略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新时期,学校成为了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关注校长、关注教师和关注学生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优先事项。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处于关键性岗位。本文将从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特质、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三方面论述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物质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的队伍建设是按照我国行政干部系统体制进行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校长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以职级制为代表的校长队伍建设行动在一些地方已经陆续开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校长的专业标准,并希望以此改革和促进校长队伍的建设。本文以为,无论采用何种制度或者措施来界定校长或者促进校长队伍建设,重要的是需要在新形势下,审视和明确校长职业的专业特质,这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视野
教育发展与改革始终与社会发展和进步联系在一起。我国以行政干部制度为特点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具有其历史的缘由。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同样,中小学教育呈现新的发展前景。为此,需要重新审视校长的角色和要求。不过,中小学校长仍然需要具有一种政治观和大局观,这是不应受到怀疑的。不同的是,这种政治观或者说大局观,需要与现时代相适应。这里用“社会视野”来表达这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观或者大局观,以表达对校长政治观的新要求。
在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自主创新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新目标的指引下,教育和学校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形势不断涌现,学校需要发挥超越于传统的知识传承的基本职能,需要成为传播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需要参与到建设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中。校长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必须担当骨干和领头作用。
因此,中小学校长需要有一种社会视野,要充分意识到教育和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和外部需求之间的联系,而不能只是满足于具有教育及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要促使学校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之一,使学校成为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强调校长的社会视野,实际上赋予了校长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校长从更广阔的和更长远的角度思考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而不是满足于当前学校内的成就或者分数。校长的社会视野意味着,校长不仅要把握和理解好教育政策,而且更需要把国家政策和方针内化到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之中。时代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的校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主发展生命力的组织系统。
2、教育领导
大家已经越来越认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那么,毫无疑问,校长职业同样需要专业化。只有专业化的校长,才具有引领专业化的教师为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而产生真实有效的实践效应。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能够确保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学习社区之一。因此,校长的专业特质之一,就是校长是学校的教育领导,而不是行政体系中的官员。
教育领导意味着校长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的素养和能力,了解和认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而且,更需要成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示范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校长需要来自于教师,需要有教师和教学经验。之所以强调这点,是为了突出校长在教育领域、学校领域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的经验和经历。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不仅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活动,也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校长需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做校长”,而不能只是上级行政部门的传声筒或者代表。随着学校领导情境的变革和学校领导范式的转变,重视和强调校长的教育领导角色更显得重要和有意义。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中,在学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教育领导意味着校长需要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例如,随着教育财政体制和学校经费新机制的建立,校长需要有实施有效预算的能力;随着学校自主发展和校本教师发展的体系形成,校长需要有设计和实施校本评价和绩效评估的思想和工具:在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之间形成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上,校长需要有不断变化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反应。至于教育领导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3、教育变革
学校发展确实需要校长的参与和作用的发挥。例如,需要通过校长而建设学校自身的文化、建立一支有教育战斗力的教师群体,由此培养和发展充满活力的青少年。而实现学校发展的基础,则是需要学校实现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发展。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时代,校长同样需要有教育创新的精神,需要有实施教育变革的能力和行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主题。但是,这不意味着,每个学校都是按照统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回顾近年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践中之所以没有能够产生预期的结果,与其说是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不如说学校自身缺少变革和创新的动力与探索。传统的学校管理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校长及其教师实施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意愿和行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德拉德的研究曾经发现,校长事实上往往成为了学校变革的阻力,而不是一种推动力。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从数量扩展转向内涵提升、合格学校建设转向特色学校形成,更需要校长在实现学校的教育变革之中发挥积极的引领性作用。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终身教育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正在演变成为社会制度。如何满足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发展需求和更加有效地促进这些青少年的发展,中小学处于“最前沿”的区域。在把“变革”和“创新”的思维传递给青少年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实践必须扮演示范作用。在当今变革的时代,变革应该成为学校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学校的教育变革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作为组织的自我更新。这种更新事实上也是最困难的。它不仅需要校长
的创造性,更需要学校具有内在文化内驱力,需要学校内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等在内的价值认同和共同参与。
教育变革思维和能力,必须成为未来中小学校长专业特质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校长要成为学校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桥梁之一,要在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的学校需要领导者的变革。
二、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
标准或(standard)者资格(qualifi-cation)是现时代的特点和标志,教育领域同样也流行这种主题。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和颁布各种教育标准和资格,如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同样,中小学校长标准也不例外。这里就我国中小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及其运用提出一些思考。
1政策导向
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不仅需要立足于规范校长队伍的建设,而且也需要有利于校长队伍的建设。校长专业标准不仅应该有助于校长的个体成长,而且也要有助于发现、培养和选拔校长。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和落实,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规范性,至少必须改变将校长任命与管理与其他行政性公务人员管理不严格区分的现象。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和使用,需要呈现清晰的政策改进的导向意义。
从当前中小学学校队伍建设的需要来看,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队伍建设规划及其实施紧密关联。制订和实施标准,需要有良好的、合理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措施;专业标准的实施,需要用专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因此,研究校长专业标准的同时,需要同时研究实施校长专业标准的政策和措施。需要将标准的制订与标准的实施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标准在实践层面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推广。以往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教训显示,设计完善的制度和计划,如果没有配套的措施保障,则不能产生预期的理想效果。当前的校长专业标准制订,需要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学校自主、学校组织及其学校发展等要求联系在一起。
2、标准阐述
从标准开发的规范来看,标准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基准,划分成若干领域,再设定一些具体的指标。标准界定需要以指标为抓手,定性的或者定量的指标。所有的指标都需要清晰的、具体的、可测量、有相关性的。指标能够体现标准所追求的导向,指标值反映出一种要求。例如,1997年美国小学校长协会发布的《小学和初级中学校长水平标准》中提出了8项领域和96项水平标准即指标。香港学者郑燕祥在综合国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校长领导的5个向度和3个维度。5个向度是结构领导、人性领导、政治领导、文化领导和教育领导:3个领域是情意、行为和认知。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在内容上,至少需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第一专业水平,即希望校长拥有的关键性知识、技能和态度:第二,行为目标,希望校长实现的结果;第三,发展目标,有计划的行为改进,包括需要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等。
需要指出的是,校长专业标准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想的高标准,或者说优秀(好)校长的标准;校长专业标准应该是合格校长的标准,是校长“入职”的前提条件。校长的专业标准要体现学校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把现代学校组织理论中强调的合作、授权、责任、绩效等先进观念体现到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之中。
3、方法选择
标准开发的方法并不只是简单的研究和汇总。与任何政策的制定一样,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的任务,更需要校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广泛合作。与中小学校有关的利益各方都需要介入到校长专业标准的开发和制订过程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法。
标准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认识过程、研究过程、传播过程和实施过程等,需要分步骤进行。标准开发需要走出单纯的“研究”思维,需要把树立统一认识、传播共同见解、开展实践试点和赋予行动策略等纳入标准开发的系统范畴。为此,需要广泛征求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收集与观点提炼,实施系列性的研讨与对话,全面分析和吸纳有关校长标准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由此形成最切实、最可操作的校长专业标准。
此外,标准的制度化实施需要在试点行动的基础上而决定。通过试点分析、验证哪些标准与指标是可行的或者不可行的,哪些标准和指标是需要完善的、修正的或者抛弃的。标准的成功,不仅包括完善内容与指标,而且也应该指明如何实现这些标准/指标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策略。
三、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
在大力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更为现实而艰巨的挑战。本文以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制度先行
完善的制度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样,要校长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教育领导和教育变革的角色作用,就必须为校长提供有力的制度性保证,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阐明校长的权利和职责。这在目前似乎既明确而又不明确,这是影响校长发挥创造性和变革性的主要障碍。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应该表现这些方面:
第一,校长选拔、培养、任用和考核制度。学校内人员如教师和学生与社区和家长等群体应该能够参与到校长的任命之中,校长任命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主管部门的上级安排。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学校的校长培养与选拔、任职与考核的机制。
第二,校长的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制度。在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保护学生安全、提供心理辅导等。面临这些不断增多的学校“任务”,校长有权利要求获得与此相匹配的资源或者支持。在强调校本管理的背景下,校长应该在学校聘任教师方面担当主要角色。
第三,学校与校长的评价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增值”性评价越来越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样需要运用到我国中小学学校评价和校长评价的实践中,改变长期以来“无过”的校长思维,改变不思变革的校长行为。
之所以强调制度先行,是突出了环境的重要性。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为更大。
2、主体参与
毫无疑问,校长自身的主体参与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校长的主体参与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信念中成长。教育信念或者教育理想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基本要素。作为校长,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教育信念和追求,而且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理想。信念与理想
是促进校长与学校发展的原始性动力。这些教育信念在本质上就是校长的教育事业心的表现,校长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树立教育的信念和学校的目标。
第二,学习中成长。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实践。中小学校是培养终生学习精神、习惯和方法的最根本性机构。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典型性示范之一:作为学校的教育领导者,校长的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对于建设学校成为一个学习组织至关重要。回归到学校领导力上,校长需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组织学和心理学等各种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文件等,还需要向教师和校长同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淀和形成校长所需的专业特质。
第三,实践中成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实践的探究和检验。任何校长的专业能力同样需要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实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每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又都是不一样的。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发展同样需要因校而异,不同的学校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每个校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究和不断进步。
3、活动创新
为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国家制定和实施了校长培训的专门计划和行动。然而,这些培训活动产生的效果却总不是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变革和创新校长专业发展的活动。
第一,拓展培训内容。正如本文已经论述的,校长需要一个社会视野。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就政策而政策、就教育而教育、就学校而学校的校长培训内容体系,要将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产业变化等诸多教育以外的、丰富多彩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实践情形,展示给广大的中小学校长,促使校长思考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变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认识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首先需要从校长做起。
第二,变革培训方式。无论是集中的面对面校长培训活动,还是分散的基于岗位的校长自学活动,都需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论。在重视集中学习和个体自学的基础上,需要建立校长学习共同体,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参与式学习,使校长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实现校长个体经验的集体交流和共同分享。
第三,重视跟踪指导。培训活动的完成并不一定意味着校长能够在实践中产生预期的培训效果。事实上,改进校长的思维与行为是十分艰巨而困难的工作。因此,加强对校长实践工作的跟踪指导,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与学校个案、校长个体相结合的跟踪指导,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学校发展的诊断、对校长成长的支持。可以相信,不带行政色彩的跟踪指导,肯定会受到广大校长的热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