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与思考

2009-06-10赵强社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新农村选择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是一个全新课题,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陕西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启示人们,不论选择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必须把握以下原则: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基础突破,充分尊重民意,健全体制机制。同时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2-00017-05

[收稿日期] 2009-02-21

[作者简介] 赵强社(1968-),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改革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为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它不仅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体、医疗、住房等硬件条件的改善、建设,而且涉及农村的民主管理,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等软件系统的建设,两者是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建设新农村并不等同于建新村,它需要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共同进步。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愿意,不断进行探索,大胆地闯,勇敢地试,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而把广大农村建成“城里人向往、农民企盼”的新农村。

一、影响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理论,是为了揭示各类模式与其形成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的本质联系或者说规律性。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强的地方色彩,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1]

1.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对于区域发展方向的定位有着独特而持续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生产与消费,并进而影响到产业布局,最终对新农村的建设模式产生影响。如在城市郊区的农村,深受城市辐射的影响,并得益于特定的地理区位优势,将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郊区农业原有的为城市提供副食品供应的生产性功能明显减弱,而生态环境和观光休闲功能越来越突出,其新农村建设可选择以农家乐为标志的休闲产业带动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2.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资源。自然资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影响到农村产业的规模、产业结构及其经济效益,因而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优势资源,特色一般是指特殊的资源依托性、特有的产品性质、特定的市场占有率、特有的全局适应性。特色产业的规模、水平、效益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为优势产业。在这些地方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可选择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

3.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目标及任务必须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这是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主导因素。一般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也就越高,可把城乡统筹与互动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弱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选择产业兴村或劳务带动型模式。

4.劳动力素质因素

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严重的社会封闭性阻碍了人的观念更新,而观念的落后又势必限制人口的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难有大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同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影响农村的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其生产结构。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发达区域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高,新农村建设可选择科技兴村型模式。

5.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由于各地的文化风俗不同,因此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些社会文化传统,如“重农轻商”、“重农固本”等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受这些文化传统影响较深的区域建设新农村可选择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而对那些观念开放,有经商传统,农民容易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可选择商贸流通型模式。

二、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

咸阳市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结合各县市区在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原则,初步探索形成了七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给我们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1.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

咸阳市新农村建设从旬邑县“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以大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开端。旬邑县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以整村搬迁为目标,将那些散居在窑洞、地窖、沟边、崖畔的农户集中规划,整体搬迁,走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这种模式一是适宜咸阳北部五县和全市旱腰带地区四县32个乡镇682个村的区域特点。这些地区群众居住分散,大多是土窑洞、危漏房屋、地窖或单居独户,土壤贫瘠,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群众有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居住的迫切愿望。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对于移民搬迁,国家实行 “5+1” (每户建房补贴5 000元,人均补贴1 000元)的补贴标准,2008年提高到“1+x”(每户建房补贴1万元,人均补贴1 000元)的补贴标准,撬动了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定在哪里,计划、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集中资金办大事,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旧村改造型模式

咸阳南部八县是典型的关中平原地区,南八县各村传统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坚实,群众经济来源稳定,居住生活条件便利,大多具有村庄规模大、人口稠密、民居集中等特点,这些村子如何建设新农村,三原县陂西乡北窑村探索出了一条旧村改造的模式,也是南八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形式。北窑村立足村庄原有基础和发展现状,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等方面实施立体式的旧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规划先行。规划是最大的节约。他们聘请了陕西梓枫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做出规划,在村通过、乡把关、县备案之后,立足村庄原有基础,不搞大拆大建,只对一些影响规划的“空心房”和零星的破旧房、沿街厕所进行拆除,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实现破旧立新。二是按照“四化五通”的要求,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房,普及沼气池、普及电话、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为重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旧村改造的主要内容。三是立足产业特点,在“稳粮”的基础上提出了“扩菜”的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和扶持群众发展温室大棚,使群众种菜和种粮的收入占到了全村总收入的80%以上。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北窑村面貌焕然一新,路平街净,绿树成荫,形成了西有景观、东有园林、中有广场的新村景。

3.休闲观光型模式

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带动新农村建设。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有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这种模式的特点。秦都区北槐村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渭城区司魏村地处干道旁边,从城中心驱车5分钟就能到达,他们把村内空余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加以开发利用,建设营造绿色、幽静的农家大院式景观,再通过合作经营和出租招商,沿迎宾大道两侧联办或独办农家乐店20余家,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430余人,打工直接增收280多万元,沿路农家乐的迅猛发展带动村内30余家发展庭院式农家乐,每户每年有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4.农村新社区模式

该模式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城乡统筹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散而乱的城郊村落改造成为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村改造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彬县城关镇隘巷村地处县城东大街,共有5个村民小组,217户904人,村居占地200亩,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群众居住条件差,且影响县城形象,为此他们把建设农村新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整体开发,拔村上楼。建设占地40亩,共9幢6层住宅楼的住宅新区,配套建设村委会办公楼、中心广场和道路。通过实施拔村上楼,不但节约了宅基地160亩,而且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发展三产,实现双赢。拔村上楼后,按照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拆迁改造旧村,开发建设商贸街区,做到人均一间门面房,发展第三产业,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又拓宽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品位。

5.新村产业同布模式

这是在总结、继承旬邑以大扶贫促进新农村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在坚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建设移民新村的同时,配套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小区,解决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其特征是“拆旧村建设新村+特色规模养殖+循环经济改造”。淳化北塬村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淳化县北塬村地处铁王乡东北部,是典型的扶贫重点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群众居住分散,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果品和养殖。2007年以来,该村实施整体搬迁,建成了46户欧式单元农民新居,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建成规模化羊舍46座,将村民散养的羊实行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进行销售。羊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蘑菇,沼液给果树提供有机肥料,防止了粪便污染,发展了循环经济。

6.绿色生态型模式

这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具有关中风情的田园风光型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礼泉县西张堡镇沿村2005年以前的情况是,“禽畜满街游、臭水随处流、三堆处处有”。如今走进该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街道是整齐的风景树和绿草红花,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民宅在一片片果园林带的掩映簇拥下,构成一幅村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该村的主要做法: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沿村在发展2 500多亩优质果品的基础上,引进投资500万元、占地500多亩的陕西省优质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00多万元的苹果脆片生产线加工项目,投资3万元的平菇生产项目,组织村民利用树枝变废为宝生产平菇,消灭了果枝乱堆的问题,又形成新产业给群众带来实惠。二是推行农村卫生城市化管理,建立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村上“推行门前卫生三包、垃圾清运值日户”制度,各户门前设立垃圾箱(桶),自产生活垃圾必须进垃圾桶。村上设立垃圾掩埋处理场,每天由值日户负责清运处理各户垃圾。三是栽植经济林,美化家园。每家门前都栽植了柿子树、梨树,既解决了门前三堆的问题,美化了环境,又为群众带来了收入。

7.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泾阳县花马村有465户,2 063口人,耕地面积3 540亩,全村蔬菜面积3 050亩,人均蔬菜种植1.4亩,被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2 500亩,蔬菜外销省内外,部分出口到港澳地区。2007年该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的重点示范村,建成了占地1 000亩,总投资730万元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蔬菜示范园,建成标准化示范棚200个。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 000元,其中蔬菜产业收入5 28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88%以上。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花马村通过一村一品提高了农民收入,全村积极实施“四化五通六配套”工程,营造了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2]

三、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三农”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不论选择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必须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体目标,都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突出产业支撑,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农民富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咸阳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全市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食、水果、蔬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3家,带动全市形成了“南菜北果全市粮”和“西部生猪、东部奶蛋、北部肉畜”的种植养殖格局,建成了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最早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西北最大的蔬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914元,增长17.9%,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坚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习俗不同,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咸阳要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县市区都普遍采取了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的办法,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在主导产业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的富裕村,群众眼界高、要求高、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需求强烈,就进行批量实施,集中建设;对上世纪70、80年代已做了村庄规划,逐步改造到位的有基础的村,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暂不明晰,农民生活刚达温饱的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夯实基础。就咸阳来说,在区域上分为南八县和北五县,北五县以新村建设为主,南八县以旧村改造为主,南八县新农村建设主要放在农村社会事业上,而北五县新农村建设则要规划先行,先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教育上下工夫。当然,新农村作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表现形态,具有动态性,衡量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3.实施基础突破,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规划;既有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有逐步才能实现的远景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建设重点。咸阳在确定长远目标的同时,立足当前,注重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重点加强了农村道路、供水、沼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容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修通村公路7 200公里,新增里程居全省第一,基本解决了农村行路难问题。累计投资1.84亿元,建设饮水工程402处,解决了46.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10万口,农村改厕完成4.03万户;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达442个行政村;村两委会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学校、商业网点等“五配套”建设得到加强。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贫困生教科书费,补助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生活费7.2亿元。

4.充分尊重民意,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更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路来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绘就蓝图,当好规划师;提供资金保障,当好投资家;坚持正确导向,当好掌舵手;落实制度,当好责任人。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要尊重农民的需求,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全过程的决策权。其次,必须体现农民的参与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农民为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靠农民来办。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延续。在新农村建设中,咸阳注重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道路等村级重大事务,都由村民讨论决定。有新村建设任务的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在农户住房建设上,由城建部门每年为农户免费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面积、不同造型、不同价格的户型,让群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自主选择。

5.健全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部门联动与政策集成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整合和集成各方惠农政策,形成政策资源的合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聚集效应。在实践中,咸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金捆绑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计划、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教育、卫生、文体、广电、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在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优先”。在社会力量的整合上,一是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和“军民共建新农村”活动,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能人帮扶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咸阳驻军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动员182户辖区企业帮扶182个村建设新农村。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在涉农部门中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同时,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观摩、年终一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重点村建设工作[3]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绝不会是“一刀切”、“一个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但同时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过程中也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1.占新复旧,节约土地

坚持先行建设新村,后续复垦旧村庄。咸阳规定新村每户规划占地控制在3分地以内。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规定千人以下新村村民活动场所规划面积不得超过1.5亩,千人以上大村不得超过3亩。

2.立足当前,先行试点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抓示范点,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数量的控制上,要坚持少而有代表性。二是在示范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三是在建设的标准层次上,要坚持切实可行,便于推广。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不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按照“凡是群众反对的不做,不符合实际的不做,做表面文章无实际用途的不做,花巨资作秀的不做”的“四不”原则,切实关注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切实从新农村建设中受益。

3.防止急躁倾向

急躁倾向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各级领导急于建成新农村,在工作中表现出浮躁情绪和冒进作风;另一种是农民急于看到新农村建成,抱有过高期望和速成心态。必须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既充满热望又保持理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4]

4.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环境面貌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

5.突出集约实用

新农村建设中要新建一些项目,但不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特别是对一些有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和文物遗迹,要加强保护和修复。如三原县新兴镇焦寅村,通过恢复改造废弃地窑,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地窑文化广场、林下农耕体验园、文化休闲园“两场两园”等,挖掘生态民俗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开发生态民俗旅游,满足现代人追求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 宋硕林,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7,(7):150-153.

[2] 边全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464-468.

[3] 李 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2008,(5):74-76.

[4] 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0.

Choice and Thought on the Model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Xianyang,Shaanxi

ZHANG Qiang-she

(College of Humanit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As a new topic,the choice of the mode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hould have a synthetic consideration of locations,resources,the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tc.. The model of Xianya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tells us that no matter what model is chosen in building the new countryside,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such as emphasizing the backup of industry,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breaking through the foundational construction,respecting public opinions,perfecting systems and solving common issues.

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model of construction;choice;thought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新农村选择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