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豌豆》:在忆念中生长的根
2009-06-10魏媛
魏 媛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大片豌豆
而不是一家子种一株豌豆
但前者是我的过去
后者是我们的今天
诗一开篇就形成了鲜明的、有意味的对比:“一个人”与“一家子”,“一大片”与“一株”,勾勒出过去与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豌豆还是豌豆,但它的处境与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一个人种的一大片豌豆,是哺育儿女成长的粮食,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也许生活得并不宽裕,也许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但是在属于自己的广袤土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现在,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也迥然有异。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焦躁城市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铺天盖地的选择,城市四通八达的马路,绚丽的霓虹灯,飞逝的车流,把人们带往各不相同的终点。我们突然发现了人与人之间从未有过的隔膜与陌生,就好像噩梦中置身于一个没有声音的灰暗世界,周围移动的都是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我们只能在一个小花盆里种一株豌豆。豌豆既丧失了自由生长的空间,也蜕变为众多观赏物中的一种。这不是豌豆的悲哀。而是种豌豆的“一家子”的无奈选择。这株幼小的豆禾,无意问勾起了诗人对已然逝去的时光的美好回忆,也使他在忆念之中陷入沉思。从“我的过去”与“我们的今天”的再一次对比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现在生活状况的自嘲。
我们用花盆种了一株豌豆
窗台上的豆禾已结出豆荚它还在开花,白色的小花继续向上,还将
吐露出豆荚
给豆禾一根筷子!好让它的卷须
得着牵挂
在前四句对比的基础上,诗人把笔锋转向这株现实中的豌豆。本应在一大片土地中自由生长的豌豆,如今却被拘囿在一个小小的花盆里。即使没有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豆禾还是顽强地向上生长,开出白色的小花,结出淡绿的豆荚。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它的生命力脆弱不堪,却又如此顽强:只需要给豆禾一根筷子,它就能由着自己的天性和本能向上生长。一株小小的豌豆尚且需要“得着牵挂”,人的“牵挂”是什么?在哪里?
这株豆禾被带到小学课堂
暂时与众多的花草为邻
荣耀之旅后又被带回来
在窗台上,在被拔高的一小片土地上
我们将会回过头去,看一看它的根
为什么今天“一家子种一株豌豆”?为什么豆禾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宠爱?原来,它是孩子要完成的劳技课作业。当它被带到小学课堂让大家欣赏、评比,在“众多的花草”之间,或许是因为它自啾树一帜,或许是因为孩子们对它的陌生而引起的新奇感,它为自己、也为悉心照料它的孩子带来了“荣耀”。那在乡村遍地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凡朴素的豆禾,在都市摇身一变成为与花草为邻的观赏植物。没有人在意豌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人关心它是怎样生长的,它的根究竟应当扎在哪里。在这种不经意的变化之中,在本不属于它的荣耀和赞叹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隐忧和痛楚。
“我们将会回过头去,看一看它的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根”既指豆禾的根,也是对每一个人生命之根的追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就像那株长在“被拔高的一小片土地上”的豌豆,即使它的卷须得着了牵挂,根却很浅,悬浮在空中的窗台,随风摇摆。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家园,是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是每一个在都市里如游魂一般漂泊的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归宿;是被击碎了的过去,也是仍在苦苦求索的梦幻。在夜里,豆禾的卷须仍然顺着细细的筷子在孤独地、倔强地伸长,指向灿烂的谜一样的浩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