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悟性培养
2009-06-10仇美娟
仇美娟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于对全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着眼于对全文的粗线条的分析与综合。因为,文章的主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初读课文,让学生说出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生(1):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生(2):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生(3):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显而易见,生(3)回答比较全面。既然如此,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又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在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要求学生捕捉语言的主要信息,用最精要的语言来表达。“他是物理天才,更是生活强者。”然后引导学生揣摩语意的侧重点,并且以朗读的方法,悟出“更”字的表达作用。当学生对主旨产生“悟性”之时,再通过调整句序的方法,作一番比较,并说出语意上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悟”出这些内容:物理天才,世界上并非独一无二。但霍金在残酷的生命之神的折磨下。竟然能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才可谓“非他莫属”。作者之所以突出说明霍金是一位“生活的强者”,是因为霍金以非凡的毅力战胜了不可想象的困难而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这样,经过以上从感知到感悟再到感受三个阶段,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于“是什么”的肤浅认识上,从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达到“循路识斯真”的理想境界。
二、语言是“悟性”培养的“载体”
阅读中语言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言语感悟能力的培养。尤其对文章意蕴丰富的句子,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或从语气、语调以及朗读节奏、重音等方面将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语,或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增删调补与原句作比较感知语言的表达技巧,感悟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詹天佑》,文章开宗明义,“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对于这一统领全文的起始句,可以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悟詹天佑作为工程师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例:(1)詹天佑是我国的工程师。(2)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3)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让学生明确此三句语意是各有千秋的,句3中的“爱国”是指他的思想情怀,“杰出”是指他的才能与才智。由此学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一个人不仅要有爱国之志,而且要有报国之才,詹天佑就是我们的楷模。作者为了突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华,既写他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写他具有躬行实践的求实精神。为此,文中写道“(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量……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农民。在揣摩句(1)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既要注意重音的变化,把握语言的逻辑顺序,体会詹天佑对待工作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再通过换词的方法,与原句做比较,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经过深钻细研,学生感悟到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仅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且具有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明确锤词炼句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三、联想与想象是培养“悟性”的“双翼”
联想与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是培养悟性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培养“悟性”的“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可能有“悟性”。如,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联想到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勃勃景象。而联想与想象的基础是对生活的感受,对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对春天的感性认识。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诗中“绿”字的内在含义与表达作用。因此,培养“悟性”,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离不开生活和知识的厚积薄发。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孔子游春》,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孔子论水的一番话的含义,根据其内容与层次,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目睹水的奔流不息的壮阔画面,联想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目睹水的顺其自然,联想到人的和顺温柔;目睹水的滴水穿石,联想到人的始终如一……由水的特点,悟出为人的道理。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如一条射线,不断向前延伸。这是一条“信息高速”,是一条绵延的“河床”。从而,在“此”与“彼”之间,在“表”与“里”之间,形成思维的链接点。这个思维的链接点就是甲乙事物间的“相似点”。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整体感知”是“源头”,文本语言是载体,联想与想象是“活水”。有了源头活水,语言之帆才会乘风破浪,驶向“有效教学”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