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欣赏中的二次创作

2009-06-10金晓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祥林嫂叙述者孔乙己

金晓燕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是什么评论家没有说,但只要读者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是艺术,艺术可留下空白,留下空间,留下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提示或暗示的东西。而这部分却耐人寻味,耐人思索,深刻有哲理。)一部作品问世,对作品的解读便留给了读者,也就是读者的二次创作。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或想象对文本进行一番新的补充、加工和改造,其实质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常说的补白,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

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小说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就应该深谙“二次创作”的艺术,指导学生“用心于着墨处”,在空白处咀嚼再三,用自己的想象去拓展思维的空间,用合理的形式构建文本的完整意义,丰富地再现作家创造的形象及精神内核,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获得审美感悟的愉悦。

一、对“含蓄处”进行二次创作

(1)伸延标题

小说的标题,往往是能用最少的文字“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如鲁迅小说《祝福》作者为何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呢?这就得启发学生从全文内容看。什么地方写到祝福?作者紧扣住什么来展开情节的。“祝福”这个标题起什么作用?标题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学生便能自觉地开展二次阅读,去获取知识,从而进行二次创作,老师再总结,纠正偏差,肯定成绩,必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鲁迅的《药》,标题“药”指什么?(指人血馒头)血是谁的?(是被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病用。)这是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来展开情节的?明线暗线是如何融合的'有何深刻含义?教学时既要适当的启发,又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捉摸、联想,进行二次创作,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产生美感。

(2)巧续结尾

《孔乙己》一文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给我们留下了人物结局的空白。我先让学生共同探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再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进一步体会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的情景以及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然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讨论以至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我布置题为《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练习,只要求想象合理,不强求一律,这样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写出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文章。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在人们的笑声中。孔乙己用那只沾满泥土的手艰难地爬出了酒店,刚才喝了一碗酒。现在他的心里舒畅多了,身上也暖和多了。一路上孔乙己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他想:“他们这些短衣帮也配笑我这个读书人吗?我被丁举人打毫无怨言,因为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读书人,只有读书人才配欺负我呀!”爬了很长一段路后,他觉得累了,刚才喝的那碗酒现在已不起作用,那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了一样疼,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他找了一个破庙歇脚,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那件破棉袄一点也不遮风,他的脸已经冻得发紫,浑身颤抖着。不知不觉他竟睡着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考上了举人,自己穿着长衫喝着美酒,吃着好菜,他笑了,他带着微笑,永远地去了……

(3)补白对话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含蓄简省之处进行大胆联想、想象、补充,从而发掘出文本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这样对文本“空白”的二次创造,无疑是对学生阅读创新素质的很好培养。

如教鲁迅小说《祝福》,文中鲁四老爷有两处对话都仅有半截:“可恶!然而……”、“然而……”。就此。我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补出文中省略的部分。当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对前一处对话,经过争论,学生对“可恶”里的潜台词和“然而”之后的“空白”大都取得一致意见:鲁四老爷之所以恼怒地说“可恶”,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像卫老婆子这样一类“愚民”的冒犯而无法忍受;而“然而”这一语气的转换又自然地揭示出人物的封建卫道士性格,因为捆走祥林嫂的是她的婆婆,自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对后一处对话中“然而”后的“空白”,学生的争论则激烈得多。“补白”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后半句是“你不要再找当过寡妇的来”,有的认为是“你还能找得到这么当使的人么”。也有的认为空白部分是“你不要把人荐来又把人捆走”等等。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先生描写人物对话的简练、含蓄和精妙。诸如此类的艺术“空白”以及相应的“补白”训练。《故乡》中闰土断断续续说了几句,便“只有摇头……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暗示对以上几处“空白”进行填补,进而会更深入地领会文本意蕴。

二、对“着墨处”进行二次创作

(1)关注时空。

在小说家眼里,他要面对两个时空,一个是真实世界的时空,一个是小说家创造的艺术时空。艺术时空包孕过去和未来的瞬间,可以蕴含丰富的生活定义、深刻的历史和人生哲理。空间内涵越深刻,越可以丰富小说的内涵。有时小说发生的时空背景,在随着情节推进过程中渐渐成为故事情节的核心。如澳大利亚作者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作者把空间定为只能容得下两位病人的窄小的“病房”,“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可以看到外界”。知道了故事发生的空间,有必要让学生猜想这“空间”里将会发生的故事:两人在病房中相处融洽吗?病能治愈吗?窗外的美景会激发病人生存的希望吗?等等,激起阅读的兴趣,引发对时空的思考。

空间在推进情节发展中由背景转为一个道具。作为空间之一的“窗”,作者花了1/3的篇幅描绘了窗外的一幅幅美

景:湖中漫游的天鹅、孩子们的嬉戏、恋人们的散步、网球场的比赛……为什么对于窗外景色作出如此详尽的描写呢?其实,“窗”已经从故事发生的背景转成了故事发展的核心道具了。“窗”成了生命的象征、利益的象征,它把叙述者和聆听者两种矛盾对立的人物串联起来,也把小说主题突现出来,面对死亡与生存,利已与利人,两种人的态度如何。

(2)关注情节。

从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中找出文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发现聚焦于爆发点的主要矛盾,归纳某种发亮点的人物性格元素,提炼出小说的一个主旨。如《窗》,作者描述了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窄小的病房只能容下两个病重的人,不妨把两位病人视为叙述者和聆听者。叙述者坐在临窗的位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为聆听者描述窗外美好的景物,聆听者由原来的享受临窗者的讲述渐渐转为攫取临窗病床的念头,以致面对叙述者病危,见死不救;在叙述者死后,占据了临窗的床位,当他用力支撑起身体看窗外时,所见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从描述的篇幅中,作品把矛盾聚焦点聚集在想占据临窗床位的聆听者身上,着力刻画聆听者心理变化的历程,从平和的享受——嫉妒——内心自责——攫取与放弃的选择——见死不救——舒坦占据,一步步的强化到了见死不救冷漠的程度,从而批判了聆听者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

(3)关注细节

如鲁迅小说《祝福》两处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深刻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是以不变衬她的变,衬托眼睛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变化,看出人物内心的变化。有的学生说属于“守孝”的衣着,看出人物善良、质朴的性格。有的同学说祥林嫂这样的打扮是很美的,是祥林嫂热爱生活的表现,而生活不让她活,反映了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险恶及黑暗,要不得,必须推翻这样的非人的世界,也就深化了小说的反封建主题等等。甚至有的说祥林嫂没有其他衣服穿,反映生活贫困。总之,这个问题作者没有加以说明,教参也没有谈及,学生的回答也很有道理,这样填补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三、对“空白处”进行二次创作

小说的“空白”,根据断裂距离的大小,经常把它归为三类,即线状空白、块状空白和雾遮式空白。

线状空白指的是作品中距离极细的空白。在这种空白中,读者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使作品简洁的内容,如作品中同等内容的重复或段落间的跨度不大的省略。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多处运用了省略号,同样的符号但蕴涵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些省略掉的“空白”是否相同,作者这样表现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比如当闰土递过纸包时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里省略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基本上都能补充完整,“收下”或是“不要嫌弃”之类都可以。但要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则需要同学们做深入思考。此时教师无须急忙道出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较为宽裕的时间,让学生研读课文,走进闰土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鲁迅的世界;考虑闰土见到阔别二十年现在已经是“老爷”的迅哥时的心理,思考闫土这二十年来的生活状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也只有我们教师舍得在学生学习之后留一些时间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学生才真正会有收获。真正明白鲁迅先生使用省略号的用意:这里的空白,蕴涵闰土因所带的东西少而感到拿不出手、道不出口的难堪心理,以及由于经济上的窘困和精神上的折磨所造成的麻木迂讷的性格,还可以看到作为贫苦农民闫土和作为“老爷”的“我”之间的可怕的隔阂。

块状空白指的是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省略了部分情节,使读者在表层叙述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或重新组合使之正确完整。比如《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本是一个老实而又胆小的寡妇,她是因何逃到鲁镇来做工的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补上这一段情节“空白”。大概因为小说前边曾经点出过祥林嫂家里有一个“严厉的婆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设计安排一个祥林嫂不堪婆婆虐待而被迫逃离夫家的情节。但是有一个学生思路却不相同。他认为样林嫂既能干又能吃苦,逆来顺受,很容易满足,既然如此,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使他逃离夫家,那就是婆婆的“迫嫁”。因害怕被迫改嫁而出逃,这样的设想,符合人物的性格,也使小说情节中祥林嫂被捆回去“嫁”到山里很自然地成为第一次迫嫁的继续。学生们能有这样独特而又持之有据的思考和想象,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又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即使它未必尽合作者的原意但却符合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全篇的主旨,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当即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比教会他们读懂一篇课文要重要得多。

雾遮式空白叙述者在前部分叙述时,先将故事原因遮住。形成空白,然后在距离适当的位置补出来。叙述者是知道故事的全过程的,但叙述者故意对故事的起因或某一重要环节淡化描写不进行任何描述,等故事临近结束时才突然告诉真相。如《窗》从文章的开始到结尾,都存在着雾遮式的空白一在作品的结局,聆听者“实现”了(齿星)龊的愿望,“他”气喘吁吁地支撑起自己的病躯,看到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个结局令读者感到意外,刺激了阅读探究的愿望:这样的结局符合情理吗?如果合理,在文中何处留下了因果链节点?从内容叙述中看有无伏笔?答案不难找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已经埋下伏笔,“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然而外界并非一定是美景。“其中一位病人经过允许”,“允许”的理由可以想见。“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的窗外的一切”。描述的目的性很强,因此,从内容叙述中看,“窗”外存在光秃秃的“墙”极有可能。当然,学生也可以想像聆听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懊悔、沮丧、自我嘲讽、惭愧、自责、反省……小说的主体也顿然显现:对善良者的赞美。对自私者的鞭挞。

艺术的审美是相通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于无画处均生妙境”。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不妨先融入小说实处。看透看深,体味符合小说特征的标题、结尾、对话、时空、情节、细节、人物等,然后由实转虚,开拓思维空间,实现艺术再创作,获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享受审美阅读的乐趣。

猜你喜欢

祥林嫂叙述者孔乙己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孔乙己(下)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