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思想的个性化教育
2009-06-10张春梅张淑秋
张春梅 张淑秋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1)人类;2)指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3)每人。其对“本”的释义为:1)事物的
根源或根基;2)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其附属物。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首先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非客体,更非工具,必须对人的基本权利普遍尊重,必须对“神本”“君本”思想扬弃与否定。其次是对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努力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三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怀和尊重,充分关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弱势群体,满足个体的个性化要求和在不损害群体利益前提下的个性张扬。四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去实现。
2 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个性化实质内涵
人类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纪以前,神性统治一切,表现为“崇拜的教育”。文艺复兴后,尽管破除了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人类又把自身“外化”为“物”,教育表现为“物化”。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
2)所谓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人的共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所谓个性发展,指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个性心理学指出:只有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促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地发展人的潜能。
3 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发挥各种能力的同时,应当形成自由的、创造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康德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个性发展不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发展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全面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于个体发展成长的全过程。
尊重个性发展是教育不断进步和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强烈,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要求受到重视、充分享受自由、个性得以张扬更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心理。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面临着挑战。首先,教育管理的功能必须从控制转向服务,教育管理要人性化,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服务,教育的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次,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要求师生关系重新抉择,心理环境全力改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尊重每一个”“研究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禀性天赋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个性化发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引领学生,开导学生。最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与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学校精神文化、知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等人文关怀,实现引导、激励、陶冶和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