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9-06-10许富强
许富强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上的不平衡,信息技术开课的时间有较大差异,有些地区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信息技术,有些地方,高中才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各地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情况来看,目前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材建设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信息技术的起点也不同,有些地区从小学开始,有些地区从高中开始,这给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带来了难度。为照顾起点低的地区,编写教材时,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的教材都要考虑“零起点”,导致不同学段教材内容上的反复。为应对这一现状,信息技术较发达地区开始自主开发“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这两类教材主要是由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编写。这些教师,有的是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教学经验,有的虽然有教学经验但缺乏编写教材的经验,还有的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及信息素养不清楚。另外,编写的教材还缺乏权威的论证。虽然“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很多,但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1)有些教材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和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内容;2)有些教材仅介绍几类软件的应用,雷同于某些软件的使用说明书;3)多数教材没有综合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4)多数教材没有涉及学法及与生活联系的实际应用
1.2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鲜的课程,发展时间短。许多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信息技术。甚至有一部分教师直接将社会上电脑培训班的方式搬到信息技术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因此,很多教师都习惯使用“讲练结合”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先演示事先制作好的融合了许多知识点的事例,再由学生模仿制作,通过完成事例从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很轻松,但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能力。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会了相关的知识点。但学生仅仅是模仿制作,有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会出现:换一个相似事例,学生却无从下手,让学生独自设计,更是不可能。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学得快也忘得快,学期结束时,前面学习的知识基本没有印象,很多学生会有什么都没学会的感觉。缺少启发式、探索式和参与式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2)教学方法不能体现信息技术特色。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被认为是副科,不受重视,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较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中途转岗的。受原来所教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教学上不能体现信息技术实践性与技术性的教学特色,更谈不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育目标。
3)教学过程。
①重技术应用,轻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纯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②重学科知识学习,轻德育渗透。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漠不关心。很多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鲜见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③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或与已学知识的联系意识。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以数学学科的某个知识点,组织内容,制作网站。学生在制作网站的同时不但能很好地掌握网站制作知识也能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一举两得。
④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方法等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一般要滞后于技术的进步,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最新信息技术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例如:学习Excel软件中函数的使用时,由于所有函数的操作方法相似,教师没有必要讲解全部函数的使用方法,仅须指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个函数的使用,其余的函数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
2.1 教材建设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编写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编写教材之前必须对作者水平严格把关,尽量组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编写教材和审核教材,以确保教材质量。
2)教材的编写要有纲可依。教材编写者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把握文件精神,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教材的内容要体现教育目标。
3)对教材的内容严格把关。教材的内容要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教材的内容要有科学性不能有明显的错误,教材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要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等。
2.2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提倡终身学习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促使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做起,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2.3 建立课程网站,实现分层教学及个别化教学由于各个地区信息发展的不均衡,教材内容考虑“零起点”,导致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的重复。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可能来源于多个地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会有差异。学习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会的学生吃不饱,不会的学生消化不了”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没有吸引力,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上课觉得是浪费时间。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对这部分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或分层教学。久而久之,基础较好的这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也许就是“开始基础较好的学生,反而考不过那些开始没有基础的学生”的原因。为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可以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在网站中除了提供正在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外,还提供大量的扩展学习资源和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间及教师间的交流互动,网站还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之余,可以登录网站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站与学生建立联系,实施个别化教学。
2.4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不同的情境,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分组协作法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应用范围。只有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在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法、演示法以及任务驱动法应用较多,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协作学习法也许更加有效。
2.5 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生活,突出实用性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教学设计上,不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合理调整,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不断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建立完善的教材编写制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