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
2009-06-10宋秋敏
宋秋敏
课堂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间接性和引导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并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越来越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多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后,我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进他们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教学伊始,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中一段介绍天山自然风光和新疆风土人情的录像,那高耸入云自q雪峰,飞花溅玉的溪流,一望无际的高原牧场,维吾尔族少女浓郁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天山景物的极大兴趣。伴着轻快的维吾尔族音乐,主持人用舒缓的语气介绍了天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天山南北牧民们的生活,并适时提出几个小问题。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了解课文的愿望十分强烈。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由于是“乐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默契,彼此呼应,轻松愉悦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白居易的歌行体长诗《琵琶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作者在极力赞扬琵琶女演奏技巧的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来讲解这篇课文:解释字词,划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归纳中心思想,不但使这篇千古绝唱黯然失色,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教学时,我们采用《琵琶行》的光碟,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那清冷的月光、凄迷的江水、瑟瑟的荻花——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著名播音员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配土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琵琶声,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片子播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中,一些女同学竟然泪流满面。教师趁热打铁,在解决字词障碍后,让学生以琵琶女的口吻把诗歌改写成白话散文,学生创作热情很高。下笔千言。佳作层出不穷。这节课,学生不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把握了这首诗,而且倾注了主观感情,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感受,印象十分深刻。
二、提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而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在自身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能够互相沟通的渠道。在媒体组合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这种沟通渠道的最好办法就是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教学内容及教师相关连的共同经验。
《赤壁之战》是《资治通鉴》中的名篇,文章历史背景复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多变。作者把描述的重点放在战前,对战争过程则记叙得较为简略。但作为历史背景的一部分和文中故事的组成,学生应该也渴望了解战争过程。《赤壁之战》虽然交代了曹、孙、刘三方的军队布署、地理位置和力量对比,却不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后,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在课件中,多媒体电脑首先显示赤壁之战的简图,用红、黄、蓝三个箭头分别代表曹、孙、刘三方军队,箭头的粗细表示各方兵力的强弱,这样,赤壁之战中交战各方的军队部署、力量对比就一目了然了。然后用箭头移动演绎交战三方各自的进攻和退却,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也就深深地刻在了学生脑海中。
《鸿门宴》一文中项羽、刘邦、范增、张良四人在宴会上的座次,是历来学习的难点。我用动画手段来表现四人入座的过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纷繁复杂的坐次,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同时,我用座位的高低来表现入座者地位的尊卑。楚霸王自己占据着最尊的座位,他的谋士范增坐第二,而作为对方将领的刘邦及其谋士张良只能坐下首。如此,项羽刚愎自用、不可一世的性格顿时暴露无遗。学生在了解了座次的同时对人物性格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其它类别的文章,效果也都相当好。现代教育媒体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地诉诸学生的感官。它提供的是直观的形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比较容易。
三、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视野。
大学语文课知识含量大,课时紧,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利用课上时间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当堂读材料,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板书抄写时间紧、版面小、大量占用课余时间抄写,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效果很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外材料的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课时,可以先在课件中显示三峡的地图,让学生对三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播放《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录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文分析结束后,再补充一些名家描写三峡的文字,通过比较总结本文的特点。这样,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长江三峡》一课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以在课文中或课后设置相关问题,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化作用,还能使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来。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料,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四十五分钟效率,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扩大、所学知识的强化以及师生互动大有裨益。
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语文是一门兼容并包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首先,由于多媒体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提供给学生的是感性知识和替代的经验,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用声、画等直观手段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把形、音、色、声等手段营造的优美而恬淡的意境直观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再次,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创设意境。激发写作和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由于多媒体信息含量大,材料范围广,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及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写作题材新颖而广泛。
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一方面多媒体巨大的信息容量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和启发,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另一方面,多样化的表现手段也鼓舞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试着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是深刻而巨大的。它的优点不一而足,这里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