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引导语言的有效性探微

2009-06-09周敏凤

成才之路 2009年3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周敏凤

摘要: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的课堂上,教师退居“二线”担当组织引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就似那放飞的风筝,线头在我们的手中。攥紧了,风筝断线而去;放任不管,一经风浪必然坠落。此时,教师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效率就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关键词:引导语言;启迪思维;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如今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退居“二线”担当组织引导者。我们的学生变得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无限的生机。此时,我们的学生就似那放飞的风筝,线头在我们的手中。攥紧了,风筝断线而去;放任不管,一经风浪必然坠落。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只有拥有了灵动而智慧的引导语言,才能与课堂浑然一体。这对于我们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蕴涵冲突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画外音】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理解、积累、发现和创造都是靠思维来支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蕴涵矛盾冲突的问题,适时地抛出这些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参与思辨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镜中像】案例:特级教师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片断。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生:(辩论中转移了话题)我认为,课文的第四节“我们站了一会”读起来,有点别扭,改为“我们站了一会儿”较顺口。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生:(举手)师:请讲!生:春光,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鼓掌!)

【弦外话】以上的案例中,教师课前进行了深度的文本解读,发现课文中的第六小节与原著中的内容有出入,于是巧妙地抛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与原著中的内容作比较,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品词析句,发表自己对句子的感悟,言语中流露出的个性化体验的精彩令人惊叹。

二、 顺势生成中的引领——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画外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有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而使得课堂锦上添花,呈现出一派生机。但有效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只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独特体验。那种只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多元,唯恐抹杀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只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忽视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情况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发,再去探究、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我们的教学生成中出现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则应该毫不犹豫地发挥语言引导的作用,顺势进行引导。

【镜中像】案例:《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用“我愤恨”“我敬佩”“我叹息”说说对书中人物的感受。生1:我敬佩孙悟空,因为他不怕困难,坚定不移,誓与白骨精斗到底。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2:我愤恨的是白骨精多次想尽办法害人,这样的人心肠太狠毒。师:好,你说的观点很有道理,非常可贵。(问似有不同意见的生1)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生1:白骨精也有我敬佩的地方。师:(皱起眉头)噢!你想的与别人不一般,说说你的理由吧。生1:她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不灰心、也不放弃,还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师:(皱起的眉舒展开了,脸上泛起笑意)你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是个有勇气的孩子,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就这个问题: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进行讨论。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围在一起各抒己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一只只小手高举,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我觉得当今社会上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孙悟空为民除害,帮助了很多弱者,使弱者受到了保护。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们身边的任长霞也像孙悟空这样坚定不移,誓与坏人斗争到底。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孙悟空与任长霞这样的人,不但弱者受到保护,违法犯罪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生3:白骨精虽然百折不挠,但她心狠手辣。如果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人,天下就会大乱,弱者更加没有容身之处。

【弦外话】以上这一案例中,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敬佩白骨精”这一违背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顺势引导:“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激起学生的思辨,从而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绝对不行。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追求的,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课堂上,学生是我们放飞的风筝,让我们都来用心设计自己的引导语言,努力锤炼自己的引导语言,适时表达自己的引导语言,这样那根风筝线在我们手中就是张弛有度,任学生自由飞翔。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