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土地的抵死抗争
2009-06-08
巴勒斯坦的炮声从上世纪40年代起一直持续至今,在这血与火的60年里,先是刚刚建国的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后是在战火中强大起来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武装的冲突。战斗时断时续,给这片原本就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如今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国际社会中,中东地区已经成了为数不多的仍在交战并出现大量人员伤亡的热点地区之一。国际社会许多政治家都预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战争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巴以之间的矛盾真的是不可调和吗?
以阿本是同血缘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本是同血缘的阿拉伯半岛闪族人,排犹太主义这一词实际也包含排斥阿拉伯人在内,在漫长的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徒远比基督教宽容,在伊斯兰统治的地方,犹太人被视为大卫王的后裔而很少受歧视,留在故土的犹太人和伊斯兰教徒一直和平相处,很少纠纷,历史在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时,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多数居民是伊斯兰农民。在城市有一部分阿拉伯基督教徒和土生犹太人。这时移民巴勒斯坦的,主要是处境险恶的东欧犹太人,由犹太复国运动成立的基金会为他们出资购置土地,助他们安家乐业,他们与阿拉伯邻居尚相安无事。
信仰的力量以色列复国运动
以色列人信奉的犹太教的奠基人摩西说:“那时,耶和华——你的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从分散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就是天涯,你的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先知以西结则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
这些预言写在圣经里已经几千年,但以色列人不被灭绝已是奇迹,谁能相信他们还要重归故土、重新建国?直到上世纪,仍然无人相信。首先,犹太人离开本土之后,巴勒斯坦早已为波斯人、阿拉伯人所占据。这些人世代居住已经1000多年之久,早已视为他们的故乡。特别是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很快便成为中东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宗教政治力量,巴勒斯坦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原址上已经建起了两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伊斯兰教徒同样也把耶路撒冷视为他们的圣地,伊斯兰教徒与犹太人势同水火,断不会容许犹太人回归。
其次,人数稀少的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一无共同居住的土地;二无共同的组织,更无政府,甚至没有共同的语言;三无军队:四无国际政治支持。立国的基本条件一项也不具备,谈复国岂非痴人说梦?但神所命定的事终必成就;
以色列的复国建国过程有如一篇情节曲折变幻、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自19世纪末,若干犹太人的有识之士,鉴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生存权利毫无保障,惟一的出路是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于是他们发起了一个叫做“锡安运动”的组织(锡安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以推动犹太人重返故土、复国自立。惟因时机尚未成熟,绩效不彰。
但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势忽然有了重大转机。当时曼彻斯特大学恰巧有一犹太裔化学家魏兹曼博士,系“锡安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研制成功质优价廉的无烟炸药,英国海军因此在对德作战中大获全胜。英国政府为酬谢他的不世功勋,决定支持他的犹太复国主张,当然也因为此事符合英国的利益。
英国海军部长贝尔福转任外交部长后,于1917年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故土。同年12月,英国自土耳其手中攻取耶路撒冷,随后魏兹曼也率领“锡安运动”委员会到达,他们终于返回犹太本土。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的排犹行动,迫使犹太人大量返回巴勒斯坦。第二次大战期间,因魏氏的努力,犹太复国运动获得英美两国的支持。数万犹太青年也加入英军对德作战,为日后以色列建国准备了军事人才。二次大战结束后,奇迹开始出现。联合国决议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分别建立以色列和阿拉伯两个国家。将该地域56%给以色列,44%给巴勒斯坦,且分给以色列的土地土壤肥沃、利于灌溉,而分给巴勒斯坦的土地多为沙漠、不利于人类生存。1948年5月14日英军撤出,新的以色列国于同时宣告成立,成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2500年前圣经所预示的图景,终于成为现实。
共同的渴望土地
1948年5月14日,犹太民族的民族英雄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成立,根据1947年联合国分治181号决议规定。他们占据了巴勒斯坦地区1,49万平方公里(目前实控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无根落叶一样的犹太民族有了落脚之地,结束了历史的飘零,不再是浪迹天涯、寄居蟹一样有钱的“可怜人”。但是,在这里生活了更久的、自以为是惟一主人的阿拉伯人愤慨了:“巴勒斯坦地区是我们的,凭什么你们犹太人说来就来,说建国就建国?本来就只有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被你们犹太人占了一大半,我们怎么办?”在本土居民阿拉伯人看来,犹太人反宾为主了,虽然他们“本是同根生”——一个祖先孕育分支出的两个民族,在现实和物质面前开始了“相煎”。
中东地区沟通印度洋、大西洋,联接了亚非欧三大洲,当地地形大多属于热带沙漠,混合高原,有部分绿洲。这里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地,产业方面以发达的牧业为主,盛产石油。作为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尤其有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苏伊士运河,准不眼热?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为油而战成为焦点之一。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根本,利益所在,阿拉伯国家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更不可能放弃曾属于自己的无可厚非的利益,哪怕是和同胞兄弟之间电要争个你死我活!利益的驱使,美苏等大国不惜代价的鼓动、支持战争的发生和发展,以至于犹太民族维护“寻根归根”行动的可悯之战逐渐转变为国土、资源、利益的争夺之战。
冲突之初,可以理解为双方民族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后来,阿拉伯人的驱逐之战、犹太人的固守之战变味了,变成了十足的资源之战,还有更多“外姓人”的掺和。连绵的战争带来了严重后果:巴以双方长期陷入了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巴以冲突的原因从开始的民族、文化冲突为主,逐渐变为资源争夺战。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文化的不认同,战争的遗留问题,美国等大国的政策态度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以现在国际社会的调节能力来看,没有一个是能在短时间内轻易解决的。巴以冲突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看到和平的曙光,双方的平民还会在躲避袭击的恐惧中、在枪炮随时夺去生命的阴影下,战栗地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他们眼中流露出对生死存亡已经变得麻木的眼神才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