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后:不一样的中国

2009-06-08

商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赵启正悲情改革

“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也没有发生经济危机。”

这是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的观点。话音未落,几天后,兰世立执掌的东星航空轰然倒塌,进入破产程序。兰世立义正言辞地拒绝中航收购的告白,同样余音绕梁。

宽泛而论,赵启正与兰世立,说的都没错。

改革需要不断地尝试,改革也需要不断地交出学费。虽然看似有人不断地悲壮倒下,但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只有中国在萧杀的废墟中依旧坚挺。那一刻我们热泪盈眶,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对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新经济体国家而言,探索者和吃螃蟹者都应被历史铭记,我们以宽容的姿态走下去,“用改革来解决改革的问题”。

然而,在这张盛世画卷之中,我们却难以勾勒出一张清晰的面孔。进入世界500强的那些光鲜的中国企业,分布在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电力等各个领域,都披着国字号的外衣,占据央企总利润的80%。与垄断国企高奏凯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100强民营企业自2005年便陷入整体盈利不振的困境。到2008年,“破产潮”、“失业潮”接连而至。你可以看作是一个急于赶路的经济大国不得已而为之,但你也可以认为,改革带来的问题已到了更需要改革的时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兰世立无疑成了一个悲情的注脚,对应的,是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喜迎国资委注资的笑脸。

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也没有经济危机,但中国经济确实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瓶颈之中,这就好像一瓶即将用来庆祝胜利的香槟,开盖后却掺杂了苦酒的味道。

直觉告诉我们,30年来,国家标尺“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发生了执行偏差。

回过头来,我们很难指责兰世立、王学文、光宇集团等等的瑕疵,他们进入垄断行业的尝试之所以失败,存在本身的原因,更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集团利益纠葛,企业身份的定义,依然在主导着中国商业社会基本的生死法则。

在决策者最初的模式构想中,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倾斜将鼓励我们的国企走出国门,驰骋海外。未料大多数国企安于国内,坐享特权,自身做大的同时,也挤压了人民造富的空间。这场扭曲轮回的最高潮,便是活力缺乏,内需不振,萧条弥漫。

轮回之中,悲情叠生。人们渴望新的起点,新的改革。这些人掀起的,不仅仅是一场打破垄断的试验热潮,更是一场对全商业、全社会、全民族公平、公正的启蒙运动。这里没有被打倒的对象,只有对民营企业家的抚摸,对民生的体恤。这场运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内开放。最先提出者,正是30年前,在中国的南海边上划了一个圈的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30年过去了,我们又将迎来下一个30年,那首由诗人顾城创作,激励人们下海闯天下的诗歌,依旧在耳边回荡:

风,太大了,风

在我身后

一片灰砂

染黄了雪白的云层

我播下了心

它会萌芽吗?

会,完全可能。

如果说,1979年,我们的心向往着开放,那么2009年,我们播下的必将是中国崛起的种子。这一次,我们是从国家更长远的战略意义,来规划我们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就如同前序所言,我们要把创造财富的权利与便利,更多、更好地交付给人民,使民营经济从各个方面拥有与国有经济同样举足轻重的“劳动者地位”,让全体人民深刻感受到国富带给他们的荣光。

让人欣慰的是,王学文的阜宁机场并没有荒废,而是改造成为一所学校,校园里的荒草似乎告诉着同学们,这里曾经有过一个民营企业家,他的心中有一个冲天的梦想。

我们有理由相信,30年后,王学文的梦将成真,世界500强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追梦者。

一个开放并统一的市场,推动着这个崛起的大国继续前进,异彩纷呈;

一个民生改善、制度成本低廉的政府,引导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变革,百花齐放。

编 辑 秦 洪

E-mail:qh@caistv.com

猜你喜欢

赵启正悲情改革
悲情英雄
赵启正 :一生讲述中国故事
改革之路
赵启正:一生讲述中国故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